第341章 楊一清,楊一清!(1 / 2)

四個月後,寧夏果然發生了叛亂,還是藩王叛亂!

史書載:正德五年春,寧夏遊擊將軍仇鉞、副總兵楊英率兵出禦韃靼。指揮使周昂、僉事何錦為安化王策劃,於四月五日設宴誘殺總兵薑漢、鎮監李增起事。

安化王又遣丁廣襲殺安惟學、周東度於官署。寧夏地方大亂。

消息傳到京城,朝野震動!

正德帝於奉天殿召開了禦前軍事會議。

在大明,藩王叛亂是一件極其敏感之事。太宗的奉天靖難說白了就是實打實的藩王叛亂!

此次禦前軍事會議,正德帝不僅召見了六部九卿、武功勳貴,還破例召見了常風這個小小東廠千戶。

正德帝怒氣衝衝的拍了龍案:“欺天啦!朕說的不光是安化王,還有三廠一衛!”

“三廠一衛每年花朝廷那麼多銀子。到頭來呢?安化王叛亂,提前沒有得知一點消息!這是什麼?這是瀆職!”

“都說食君之祿,憂君之憂。廠衛乃是皇帝耳目,這一回卻成了聾子、瞎子!劉瑾,你身為內廠督公,兼管西廠、東廠、錦衣衛,難辭其咎!”

其實,劉瑾的過錯又何止於消息不靈?安化王叛亂就是他激出的!

若不是他要搞什麼青史留名,去碰軍屯這件敏感之事。還派了自己貪佞成性的哼哈二將前往寧夏欺壓邊軍。安化王又怎麼會有反叛的機會?

但今日禦前軍事會議上,卻無一人指責劉瑾激出寧夏之變。

焦芳、劉宇、張彩等人是劉瑾的黨羽,自然不會去罵自己的後台。

另一邊,李東陽、楊廷和也保持了沉默。

因為常風在半個時辰前告訴李、楊,千萬彆參劾劉瑾激出安化王叛亂!

這是除掉劉瑾的天賜良機。劉瑾的罪名,不應該是“激出叛亂”,而應是“參與謀反”。

皇上可以容忍劉瑾的一切胡作非為,唯獨不能容忍劉瑾有不臣之心!

假如劉瑾“參與”安化王謀反。那麼朝堂的劉瑾時代將徹底終結!

要說整人,常風的功夫已到了爐火純青之境界。

正德帝怒道:“邊軍怎麼會跟安化王攪合到一起?廠衛不是號稱耳目遍及天下,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兒,地上的事全知道嘛?”

“這一回怎麼沒有任何的察覺?簡直就是飯桶!”

正德帝的話說的很重。句句都打在了劉瑾的臉上。

劉瑾還沒意識到自己大禍臨頭,隻是認為自己有失察之罪。他叩首道:“老奴有罪。老奴失察,還請皇上息怒。”

李東陽突然做起了和事佬:“稟皇上,臣以為寧夏地處偏遠,軍情傳遞緩慢也在情理之中。劉公公管著大明兩京十三省,日理萬機。偶有失察非誠心而為。”

“當務之急,是選一位統帥,率領大軍立即前往寧夏平叛!”

李東陽話裡有話,聽著像是在為劉瑾說情,但“管著大明兩京十三省”一句,又好像在諷刺劉瑾越俎代庖。

正德帝接話:“李東陽,你說誰適合做這個統帥?”

李東陽字正腔圓的說出了一個人的名字:“楊一清!”

城西的一座四合院內。

待罪居京的楊一清躺在躺椅上,尚不知西北叛亂的事情。他在小憩做夢!

恍惚之間,他夢到了一段往事。

成化十三年,秋日。山西臨汾府洪洞縣。

延綿百裡的大平原上,數萬畝春麥燦若碧玉。

微風一吹,綠色的麥浪滔天。麥苗與麥苗之間摩擦發出的“沙沙”聲,若巨浪拍打著灘塗。

麥地當中的一處高地上。年輕的新任山西按察司僉事楊一清,眺望著壯觀的麥浪。

楊一清扶了扶代表著正六品的素銀官帶,心中情不自禁想到黃巢的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儘帶黃金甲。”

楊一清轉念一想:可長安城中那些嬌弱的菊花,又怎能跟粗獷的大平原上此起彼伏的麥地相提並論?

菊花隻不過是達官顯貴們的玩物。而這成片成片的麥地,卻是成千上萬的山西普通百姓賴以生存的希望。

楊一清的身旁,站著幾十名臨汾當地的官員、士紳。官員和士紳們,個個眉頭緊蹙。他們焦躁的表情中,似乎帶著致命的恐懼。

麥地的正北方,有一條寬十丈,長數裡的壕溝。壕溝之中,填滿了木柴、火油。

壕溝後,五百名身著鴛鴦戰襖的衛所軍士兵筆直的挺立著。他們每人手中都拿著一個火把。衛所軍身後,又有第二條壕溝。壕溝內亦淨是易燃之物。

第二條壕溝後,站著數千百姓。與前麵的士兵們一樣,他們的手中亦擎著火把。

今日,此地將有一場驚天駭地的大戰。年輕的楊一清,是這場大戰的統帥。他的敵人似乎是無法戰勝的。因為敵人的名字叫做:天!

不過,楊一清堅信一條父親教他的至理:人定勝天!

“轟隆隆“!一刹那,天地之間好似萬馬奔騰。楊一清的敵人來了!北方生出了一股黑塵。大地在顫抖,黑塵在咆哮。

不多時,黑塵遮住了天空。朝陽無光,黑暗籠罩大地。

一隻蝗蟲蹦到了楊一清的臉上。他用手捉住那蝗蟲,喃喃自言道:“我在此地等了你們兩天一夜。伱們終於來了。”

說完楊一清將蝗蟲的雙翅拔下,扔在地上,用腳狠狠的將“敵軍先鋒“碾成綠色的汁水。

黑塵離麥地越來越近。這支大軍,是由數以兆萬計的蝗蟲組成的。

一隻蝗蟲是不起眼的飛蟲、孩童們的玩物。兆萬計的蝗蟲對百姓們來說,卻是無法逃脫的夢魘,最令人恐懼的大災。

楊一清想起來以前看過的那些有關蝗災的史書:宋淳熙三年,山西大蝗。飛蝗蔽日,所到之處,禾稼俱儘;元大德六年,河南飛蝗為害,夏麥顆粒無收,民大饑,人相食;元至正二年,陝甘飛蝗成災,百姓易子而食

來吧,飛蝗。史書之中,你們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似乎是百戰百勝的地府冥軍。今日,我楊一清將終結你們的不敗之身!

我不能輸!我是巡撫大人欽點的抗災專差,我的肩頭,擔負著臨汾百姓的生死!

你們已經蠶食了兩個縣的麥地。

這裡,將是我的最後一道防線!我絕不能將臨汾百姓的活命糧,拱手交給你們這群十八層地獄裡蹦出來的魔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今日,我楊一清要率民勝天!

“轟轟轟”,蝗蟲大軍離碧綠色的麥地越來越近。

楊一清身邊的幾十名士紳軌倒了一片。他們磕著頭,虔誠的祈禱著西方佛祖:“彌陀佛!大慈大悲的佛祖,請給我們臨汾的鄉親一條活路吧!“

地方官們想要製止這些士紳。在楊一清這個抗災專差大人麵前,士紳們如此失儀,有失臨汾地方的臉麵。

楊一清轉過頭,用自信的口氣對一眾士紳們說道:“修橋補路的瞎眼,殺人放火的兒多。我到西天問佛,佛說:我也沒轍。”

“諸位,蝗蟲的事,佛祖管不了。又或者說,佛祖他老人家根本就不想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