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博物館還保存有旅鴿的標本。
袋狼又名塔斯馬尼亞虎,70多年前才完全滅絕,最後一頭袋狼死於1936年,這意味著有一些保存良好的組織可供取得優質的dna。
全世界很多博物館中有袋狼的標本,它們的代孕母親也很好找。
恐鳥是數種新西蘭曆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飛行的鳥之一,已知有十種大小差異不同的種類,其中以巨型恐鳥最大,高度可達3米,,體重約250千克,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大得多,可稱得上是當時的世界第一高鳥。小型的恐鳥則隻有火雞大小。
直到18世紀初,仍有幾萬隻恐鳥在新西蘭南部島嶼的原始低地和海岸邊林區草地裡,安逸地繁衍生息著。
恐鳥肉多而鮮美,毛利人上島之後,就把這些不幸的長有羽毛的龐然大物,視為最好的獵物之一。
到了18世紀末,恐鳥的數量已經很少了,人們捕捉恐鳥也越來越難了,而1800年則是人們能捕捉到恐鳥的最後一年。
恐鳥估計於19世紀50年代左右徹底滅絕。
這種不能飛的鳥的dna很容易找到,因為新西蘭各地陰暗乾燥的洞穴裡,都有保存完好的殘骸、骨頭,甚至蛋。
哈斯特巨鷹與恐鳥一樣,共同生活在約數百年前的新西蘭,它位居當地的食物鏈之首,主要捕殺恐鳥為食,當時基本上沒有天敵。
哈斯特鷹外形上與現代鷹比較接近,其翼展達到3米長,,最大的哈斯特鷹重達18公斤,比現代任何鷹類的身體都要重,也是迄今為止體型最大的食肉鳥類。
哈斯特鷹在1500年左右,因為食物——恐鳥的來源逐漸減少而滅絕,也可能是遭到當地人類的獵捕,因為這種巨大的掠食者被認為會威脅到毛利人的安全。
2013年,英國曾拍賣過一枚象鳥蛋,這枚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蛋”拍下了10萬美元的高價。
這枚巨大的象鳥蛋直徑約21厘米,高30厘米,相當於7個鴕鳥蛋,120個普通雞蛋,或者12000個蜂鳥蛋那麼大,甚至大過了恐龍蛋。
象鳥又名隆鳥,是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內一種巨型、不會飛的鳥,曾被認為是世界所存在過最大的鳥類,直到2006年的十月才被駭鳥比下去,有三米高以及重於半噸的體重。
到了17世紀,馬達加斯加島的居民數量增至以前的十幾倍,這促使他們的加快了開發自然、掠奪自然資源的進度。大片的森林被砍伐,變成了家田,使象鳥無家可歸,逐漸走向滅絕。
1649年,是當地居民能夠捕殺到象鳥的最後一年。但據說在200年後的1849年,曾有人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的森林中發現過一枚象鳥蛋,可惜的是沒有發現成鳥。
自此以後,人類再也沒有發現過任何象鳥的足跡,它的世界第一大鳥的稱號也在人類的乾涉之下讓給了鴕鳥。
斑驢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等,是生活在南部非洲一種動物,其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這跟驢和斑馬雜交生出來的斑驢後代不同,斑驢是一種**物種,。
斑驢的四蹄健碩,奔走速度很快,每小時可達70千米,有“草原騎士”之稱。
斑驢由於肉鮮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獵食的對象,但原始的狩獵方法並沒有給斑驢群體以致命打擊。
直到19世紀,歐洲移民大量湧入非洲,他們采用套索、火器等裝備進行瘋狂的獵捕,還大肆劫掠、貯藏、盜運斑驢的皮張。到了19世紀的中期,非洲南部已經很少再能見到斑驢了。
最後一隻野生斑驢大約在十七世紀70年代末期被射殺,而世界上最後一隻捕獲的斑驢,則在1883年的8月死於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動物園裡。
這些都是近代因人類因素而滅絕的動物中極少數的例子,更多的就無數統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