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學生當中,寫得最好的當屬陳家笙,畢竟有基礎。
寫得最認真的卻是樊凡,他人抄錄一遍的時候,他已經抄錄了三遍,本以為勤能補拙,誰料卻遭了夫子的批評。
夫子站在樊凡桌前,拿起那遝被寫過的廢紙,翻看之後,皺著眉頭,嚴厲道:“筆劃雖無一錯漏,但每一字,結構不當,毫無美感可言,整篇下來,潦潦草草,如雜物堆砌,不忍入目。紙張昂貴,下筆應有神,你這般急著下筆,功利心強,如何能做到有神?隻會浪費紙張罷了……汝天資聰慧,切莫急功近利,走錯道了,讀書的事,一筆一劃都馬虎不得。”
按說,他人能做到樊凡這等水平,定會被夫子讚許。可夫子心儀樊凡這個學生,對他有更高的期望,才會對他如此嚴厲。
樊秀才想起自己小三元之後多年未能中舉,心中明白,越是天賦異稟的孩子,越應該放慢步子,這步踏穩了再往前邁,不然,無論多麼出彩的天賦,都會被日複一複,年複一年的“馬虎”消磨掉,最終泯然眾人。
樊秀才看出了樊凡的天賦,不想他這塊“璞玉”浪費了。
精雕細琢才能出臻品。
樊凡被夫子教訓後,也不委屈,而是深思,想到在大明,讀書人對紙張、對字有著莫大的崇敬,他便明了了。例如,讀書人寫字前是要淨手的,寫了字的紙張,即使不要了,也不能用在他處,而要用專門的火盆一張張燒掉。
自己這般浪費紙張地練字,當被批評。
他也明白嚴師出高徒的道理,於是認錯道:“學生寫字貪圖速度,以次充數,過於冒進,實在有違夫子教誨,學生知錯了。在寫字一道上,應當如何練好功夫,還請夫子明示,學生定當苦練。”
夫子瞧樊凡認錯態度端正,臉色舒展了許多,將樊凡書箱裡、桌上的紙張全部拿起,隻留下一張,而後道:“你歸家後,讓家人在河邊擇一石板磨平,往後每日清晨、傍晚,各尋一個時辰在河畔定心練字,以清水為墨、石板為紙,邊寫邊記,亦可當作是溫習功課,待到你覺得你的字有所長進,再用這張紙正式謄抄一遍,交予我作點評,屆時我會給你下一張紙。記住,若是交上來的字毫無長進,是要挨手板子的。”
石板練字,古來各大家皆是如此練出來的。
夫子又取出一字帖,交予樊凡,道:“筆法,結構,汝可參照此帖,如有不懂,亦可每日課堂之間問我。”
樊凡雙手接過書帖,恭敬道:“謝夫子教誨,學生定凝心聚力,不負所望。”
夫子走後,陳家笙湊過來一瞧,見那書帖乃是紙本蟬翼拓的《真賞齋帖》,難掩羨慕之情,道是:“此帖雖是翻刻印刷,卻仍是一帖難求,十分珍貴,夫子舍得將此帖贈與你習字所用,可見對你是喜愛有加。”
字帖這類品物,在讀書人眼裡,如字畫一般,寄托在其中的情感,已經超脫了金銀的價值。
樊凡安慰陳家笙道:“我倒願意同你一般,有那寫好字的功夫,不用夫子費心費力教我。”
這時陳家笙才笑了起來,他確實寫得一手好看的小楷,再練幾年,略有小成不是問題。
隨後,二人細細研究學習了字帖,樊凡直感慨各大家筆法的精湛、巧妙,更堅定了要練好寫字的決心。
清水河畔,楊柳清風,極雅之地,讓樊凡在那裡習字,他是沒有一絲一毫抗拒的。
……
……
歸家之後,樊凡跟爹爹說起練字的事。
樊父一聽,趕忙放下手裡的活,趕緊到清完河邊尋找合適的石板,在他心裡,什麼事都沒有兒子讀書識字這件事重要。
最後尋來的是一塊一臂長短的方石板,仔細磨平之後,被樊父用磚頭架高,安在河畔的一棵老榕樹下,讓樊凡在練字時可以乘涼,也不用彎腰俯背地練字,可以說是考慮很周到了。
樊凡試了一下,很順手,相當滿意。
……
當日入夜之後,樊凡一家洗漱完畢,正欲睡覺,卻問一道急促的敲門聲,咚咚咚,還有小孩子喊道:“二伯,二伯,快些開開門。”
張氏仔細一辯,道:“當家的,是廣哥兒的聲音,快去開門,怕是有什麼急事。”
樊父趕忙披上衣裳出去開門,借著燈籠光,隻見樊廣哭花了臉,哽咽著道:“二伯……你快些去救救娘親罷……”
知道事情緊急,張氏也連忙穿上鞋襪,匆忙從屋裡趕出來。
二人既心中焦急,也心寒,能逼得一七歲孩童敢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哭哭啼啼地摸過來求助,也隻有那些沒了心肝的人才能做得出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