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正常的套路,到了這裡,就該翻篇,而後開始下一項內容——辯試。
不料學政大人並未讓樊凡退下,似乎有意要再考校考校。
“年方幾何,學業到了那一步?”學政大人閒聊式問道。
樊凡如實答道:“回大宗師,學生今年十歲,已經背誦了四書五經,字義注釋卻仍還在學。”古時授學,多是先識字背誦,再辨析字義句意,最後才是學作文章。
樊凡方才十歲一事,著實讓在場眾人吃了一驚,在科考一道上,年輕亦屬於一種資本。
“經書詩詞各門,可有擅長?”學政大人又問道,言下之意便是——抽個擅長的吧,我要開問了。
這樣的情形倒也不少見,一般而言,學童會答一篇自己最熟的書目,儘可能縮小考校範圍,學政大人從中提問,如此,總不至於答不上題而丟臉。
令眾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樊凡竟不走尋常路,答了一句:“小子資曆淺,不敢說擅長,若是真論,唯有對對子稍拿得出手。”
此話一出,若非學政大人在場,隻怕底下眾人要議論紛紛,有人鄙夷其不自量力,有人笑其自討苦吃,亦有惋惜他太過年輕,不黯路數。
要知道,對對子出題根本無規,可難可易,需要有豐富的學識積累和十分應變,才能做到從容答題。
此番樊凡偏偏選了對對子,豈不是自己挖坑坑自己?
其實不然,樊凡在眾多選項中,偏偏挑了對對子,自然有他的考慮,其一便是他對自己肚子中的學識有足夠的自信,其二則是料想學政大人到縣學考察,總不至於會出太難的題目,其三便是最重要的應變能力了,這恰是他不缺的。
這時,學政大人也來了興致,樂嗬道:“倒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那本官便考考你,隻要能對上六七分,便算你答對。”
意思是降了標準,不必全部對仗,隻需大概對得上。
“請大宗師賜問。”樊凡道。
學政大人思索片刻,道:“既然你是農家學童,我便出個與農家相關的,此乃我年少時看到父輩挑擔子時想到的,且聽好了,這上聯是‘擔重人輕輕挑重’,許你半柱香的時辰。”
大明的半柱香時辰,換作今天,不過十餘分種。
此題一出,那些未進複試的學子中,多是幸災樂禍——若是普通的對子也就罷了,偏生學政大人這上聯中含了玄機。
輕與重,這是一對反義詞。
“輕挑重”又把農活之苦體現了出來。
如此的話,已然不是說光靠那些文縐縐的詞句就能對得出的,而要尋到合適的事例,與之相對。
說到底,這是一道十分考驗應變能力的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