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隨後, 青竹書院的林書芳與玉龍書院陳家鈺相辯, 林書芳得勝。
如此,僅剩四人,為樊凡、唐賢程、林書芳, 還有上場得了第五的王誌, 黃仕聰果然未能再入複試。
第三場仍是辯試, 周知縣正欲隨機抽簽來安排兩兩比試,此時,胖知府卻開口道:“且慢。”
“屬下到, 知府大人有何吩咐?”
胖知府建議道:“都到了如此關頭, 仍能留下的四名學童, 想必學識皆是不差, 若是還以方才規矩來比試, 恐怕不易分出勝負, 來來回回,耗時太長,不如請大宗師親自出一題,由四人作答,取其優者定為勝罷。大宗師意下如何?”
說罷,知府大人望向學政大人。
知府大人說這番話, 可是有原由的,其一, 當下時間已是不早, 學政大人下縣巡遊必定備有酒席, 若是誤了時辰,可是不好;其二,學政大人此次親自考核,怎能不給他創造個機會出題,順帶指點一番眾學子?莫不是真覺得讓學政大人安安靜靜在上頭坐著就夠了?
風頭、臉麵、排場這種事,皆是要給足了。
實際上,這裡頭皆有套路,隻不過周知縣畢竟年輕,上任不久,並不懂得。知府大人有意出頭指正,免得萬一學政大人對此介懷。
知府大人盛情邀問,學政大人自然不會駁他麵子,當即道:“可,容我思索片刻。”
於是起身,在台前踱步思索。
片刻之後,學政大人開口道:“武將判勝負靠刀劍,文人判勝負還須得是靠一支筆,讀書萬卷,下筆有神,不如便寫一寫罷。”
言下之意,不能再比口舌,而要比比做文章。
知府大人當即迎合道:“學政大人所言有理,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寫一篇。”
學政大人又道:“他們學識尚淺,若是讓他們寫長篇大論,亦是不好,不如便作首小詩吧,既可考校學問,也不甚難。”
“大宗師考慮周全。”知府大人讚許道。
這時,周知縣亦是識趣地上前請示道:“還請大宗師賜題。”
學政大人捋捋胡須,道:“大塘縣文風鼎盛,便是農家學堂,亦受重視,使得明珠不受蒙塵,可見實乃人傑地靈……不如便以大塘縣為題,眾學子作詩或詞一首,描述其風土人情,為時一炷香。”
如此一題,實在算不得難。
其一,可寫景,亦可寫人;其二,可寫詩,亦可寫詞。
周知縣立馬安排小廝備好矮桌及筆墨紙硯,期間,四人皆在心中暗暗準備。
於樊凡而言,穿越至大明已有五個年頭,古文的抑揚平仄已然成了他言語的一部分,作一首古詩對他而言倒不算難事,難的是如何言之有物,如何做到形神俱佳。
詩亦可用詞平和,不甚華麗,重要的是“意境”。
既然是寫本地的風土人情,樊凡便回想這五年所過的家長裡短的農家生活,以尋找他想要的“神”和“意”。
樊凡想到的是家中若是有喜,爹爹和三叔喜歡喝上幾碗,大粗碗往桌上一擱,酒壇子嘩啦啦直倒,喝得迷迷糊糊,說著糊塗話,卻樂得開心……
娘親則和三嬸在一旁剝著花生米聊聊家常,亦或是商量下一季該去哪裡采花做唇紅膏,時不時叫他們莫要貪杯。
出了門,妹妹樊雪和玩伴們在院子裡玩著沙子,見了樊凡就喊“嘎嘎(哥哥)”,揮著滿是沙土的小爪子抓樊凡的衣服要抱抱。
樊凡還想到,自從唇紅膏作坊辦了起來,越辦越大,不少村民都在坊裡做工,如今牛頭村的日子是過得越來越好了,便是村道上見了佝僂的老翁,他也是笑著的。
何為農家之樂?也許便是閒暇時喝口小酒,年節時有魚有肉,幼有所養,老有所依罷?
何須金銀珠寶才是樂?何須高官厚祿才是成?平平凡凡亦難得。
想及此,樊凡胸中,詩意滾滾而來,正好此時筆墨紙硯正好備上,樊凡執筆,當即寫下——
《農家樂》
農家粗碗臘酒渾,有客盈門備雞豚。
小童怡樂院中沙,日暮老翁笑意存。
山山水水本無意,盼目兩望牛頭村。
六句寫完,樊凡收筆,再讀一遍,心中暗想,相比古代大拿,此詩或許算不上什麼,但與他,卻是不錯了。
頗為滿意。
此時,樊凡卻發現,不經意間,自己的字好像有了一些彆的意味,相較於之前,好像……更平實而閒逸了一些。
莫非這就是古人所指的“字的意蘊”?
樊凡回想方才,自己好像一心隻想著寫詩,而沒分一絲一毫的精力在寫字上,莫非是身子自然而然得將心中所悟融入到動作中,由此而使寫出來的字有了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