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方現在是地廣人稀,大量土地因為人口缺乏而被迫拋荒。
隻不過北方很多地方之所以變成地廣人稀,除了人禍這一因素外,天災也是一重要因素。
比如河南、安廬、江北三省,因為黃河、淮河彙集,可謂是一年一小澇,三年一大澇,一些險要河段幾乎年年決堤!
彆說什麼五十年一遇,一百年一遇這些極端天氣了,就算是正常下雨也會發生洪澇。
而這些受到洪澇影響的地方,其農業生產非常的困難。
此外,受到洪澇影響的可不僅僅是淮河、黃河流域……之所以說他們,隻是因為它們比較具有代表性而已,實際上在很多地方,甭管南方北方,洪澇都是非常常見的事。
這是因為這年頭的灌既防洪設施基本為零……拋開黃河淮河這些不說,一些小地方裡的小河流,當迎來一場暴雨後,也極有可能淹沒沿岸的村莊和耕地!
而一旦乾旱,那麼就得等死!
而這些零零碎碎的洪澇或乾旱,雖然隻是局部發生,往往影響也不大,但是架不住全國各地都有,而且數量極多啊!
這總量一上來,這些看似零碎的各地天災,給整個帝國所造成的傷害,比黃河泛濫大多了!
這也是大楚帝國把基礎灌既防洪設施的建設,作為農業發展計劃的重點內容。
大楚帝國將會通過中央、各省府州縣各級財政撥款,用於各地的灌既防洪設施的建設。
而進入計劃的第二年,資金已經開始下撥,眾多地區已經掀起了各種防洪灌既設施的建設。
而值得注意的是,帝國大規模在各地修築各類防洪灌既設施,還帶來了一個之前預料之內的結果。
那就是大量的基礎設施工程,帶來了大量的工作機會!
這些工作機會,能夠讓過去幾年的他天災人禍裡失去了家園,苦苦掙紮求活的流民青壯們活下去。
而這,也是大楚帝國其他諸多部門們,對五年農業計劃裡花錢眾多,搞各種耗資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緣故。
因為大規模修建防洪灌既設施,這本來就是大楚帝國官方以工代賑,用以恢複統一後的民生穩定,避免出現大規模流民的手段之一。
順帶眾多地方的一些貧困家庭青壯,也能夠趁著這個機會在農閒的時候賺取微博的工錢,雖然這個錢很少,但是在農閒時候,閒著也是閒著,而且閒著也得耗費家裡的糧食不是……
還不如去工地上賣一賣力氣,賺點口糧錢。
大楚帝國官方修建這些基礎設施,那是一石三鳥,既是為了發展農業,也是為了以工代賑,順帶還能促進建築相關行業,比如采石,木工等行業的發展呢。
一場禦前會議裡,臣子們經過討論,羅誌學首肯之後,初步敲定了後續的一批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計劃。
其中就有規模宏大的淮河黃河防洪灌既建設任務,計劃將會在未來幾年內,對淮河流域以及黃河中下遊流域,主要是河南、安廬、江北三省的地區的一些危險河段進行防洪堤修建、加固,並把一些容易堵塞的河道進行改道拉直,製定泄洪區等等。
初步目標是要徹底扭轉黃河淮河流域,年年都發生洪澇的情況。
羅誌學沒指望著通過幾年的建設,就一勞永逸的解決淮河、黃河流域的泛濫問題,甚至都沒指望過能夠扛過一些大洪水,短時間內這是不現實的,一口飯吃不成胖子……
他要求很低,對於民眾們而言甚至說得上是低微,那就是彆年年都洪澇啊……
不能每年一到雨季就洪澇,就算要洪澇,也要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再洪澇啊!
按照計劃,上述三省的淮河以及黃河河段,將會計劃小型工程六十六項,中型工程十三項,大型工程一項。
而大型工程就是洪澤湖防洪工程,包括繼續修建洪澤湖大堤,設立泄洪區,擴大洪澤湖的汛期蓄水量。
因為黃河早年改道奪淮入海的緣故,也就導致了每年雨季的時候,洪澤湖的水量就會暴漲,進而威脅到周邊地區。
為了確保運河通暢,為了保護周邊地區的民生安全,這才有了曆朝曆代,尤其是以明朝為甚大規模修建洪澤湖大堤。
大楚帝國因為定都南方,同時海軍強悍並大規模采用海運,對運河的依賴倒是沒這麼大,但是依賴不大不代表就可以放棄幽杭大運河。
同時江北地區的民生也需要保障,因此這防洪大堤還需要繼續修。
整個洪澤湖防洪工程,準確的說是第一期工程,預計將會投入白銀八百多萬兩銀子,由多級財政平行分擔,預計四年內完工。
等完工後,洪澤湖的蓄水防洪能力將能夠進一步提高,至少不會出現現在這樣每年下場大雨就提心吊膽,五年十年一遇的大水就大規模洪澇的情況出現。
而這一項重點工程,除了文官係統方麵參與外,軍方也會參與。
當然了,並不是說軍方會直接投入作戰兵力,楚軍的正規軍數量也不多,而且都挺忙的,哪怕是乙等師也不可能大規模調取當勞工使用。
但是,大楚帝國在統一戰爭過程裡,俘虜了大量的前明軍隊士兵,編成了大量的屯墾營、建築營或運輸營等從事勞作,但是依舊屬於軍事化管理的機構。
這些戰俘們因地製宜或屯墾,或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洪澤湖防洪工程裡,預計也會投入大量的軍方管理的戰俘組成的建築營。
等完成這第一期工程,這個建築營的投降士兵的服役期基本也就結束了,到時候剛好可以直接解散,讓降兵們回家返鄉。
淮河黃河防洪灌既工程,如果第一期搞定的話,可以讓沿岸數百萬人口脫離年年洪澇的困苦,恢複正常的生產生活。
對此,羅誌學非常的重視,從資金到人員安排都是親自過問,確保計劃順利實施不出現什麼大問題。
至於一些小問題,那就是無法避免的了,讓下頭的人自行處理就是。
——
當遼東地區的東擄人陷入滅國危機的時候,恐怕是怎麼也想不到,這邊楚蠻子投入十幾萬大軍,耗費巨資和他們打仗的時候,還能夠在後方搞這種大規模的工程。
他們如果知道了,恐怕下巴都要掉下來……這楚蠻子到底那裡來的這麼多錢。
東擄人是無法理解大楚帝國的財政收入是有多麼的強悍的!
估計也無法理解大楚帝國裡的第一大機構不是其他,而是稅務部……雇員最多,經費最多,行政效率也最高,同時還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強悍的稅務部,確保了大楚帝國的財政健康,在維持大規模對外戰爭的時候,還能擁有大筆資金用於內政建設。
這些,皇太極估計是無法理解的,就算是能理解,但是也無法在他們東擄內部施行!
因為這種程度的稅收製度,是需要在一張白紙上進行的,對舊有利益體係進行全麵的打破後才有可能實施。
而東擄人的政權其實前後也有幾十年了,內部早已經完成了利益的分配,形成了穩固的利益體係,這個時候想要改……那是不可能的。
同時,這也是羅誌學從一開始就用最鐵血的手段強行推廣各項新政策,尤其是農業政策和稅務政策的原因。
而不是說等到穩定下來後再進行。
因為一旦穩定了下來,新的利益階層生成,並且和舊利益階層進行了共度互換後,那麼就彆指望著推行新政策進行利益分配了。
必須再一開始是時候就強行推動,直接依靠槍炮和刀劍去推動。
改革……是不可能改革的,自古以來改革的難度都非常大,而且屬於吃力不討好,一個搞不好好還會把帝國拖入深淵。
所以,羅誌學就不打算玩什麼改革……縫縫補補這種事他乾不了,沒那能力,更沒那魄力!
他能做的就是把舊有的全部推倒,然後在廢墟上建立新的利益體係。
而這,對於造反起家,手握數十萬大軍的羅誌學而言難度更小,過去幾年的情況也是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前明時期,明王朝的一些有誌之士想要乾點啥都會遭到大量的反對,最後不了了之,尤其是稅收這一塊上,朝廷要拿他們士紳的錢,那可難了!
但是在大楚帝國……士紳大戶們交各稅可積極了!
你要問為什麼?難道這些士紳們天生是好人,打心眼裡擁護大楚帝國嗎?
開玩笑……你要從他們口袋裡掏錢,人家哪能願意啊!
至於不願意為什麼還交,而且還交的這麼積極。
原因也很簡單,不肯交稅的都被殺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