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 地圖修鐵路(1 / 2)

大楚帝國山東行省濟南府,此地曆來都是山東地區的水運樞紐以及工商業重鎮,不過之前的發展很一般,現在發展的其實也不咋地。

發展的不咋地,這是羅誌學抵達濟南城後的第一印象。

當然,這種發展不咋地,是說和南方的一些經濟發展良好的大城市相比,是大楚帝國內部進行的比較。

如果拿出來和前明時期,乃至以往的任何一個王朝時期進行對比,那麼今時今日的濟南城都能吊打。

並且是差了十幾層差距的吊打。

工業化時代的濟南,哪怕是在羅誌學的眼裡發展的不如意,但也遠遠不是農業時代的城市可以相提並論的。

不管是工商業產值,還是民眾生活水準,那都是需要讓農業時代的城市仰望的存在。

這是生產力導致的巨大差距!

禦用馬車行走在街道的時候,羅誌學看著城市裡的道路,橋梁還有街道周邊的建築,心中暗自估摸著,濟南城的發展,至少落後南方大城市十年以上。

城市基礎建設上,大概也就和金陵城十年前的時候差不多。

這種親眼所看到的直觀場景,遠遠要比在文件上看各種報告書以及冷冰冰的數字要顯得更加直觀,更讓人清楚當地的發展困局。

並且羅誌學更加清楚,濟南城的發展落後,並不是個例,而是長江以北各省的普遍情況。

哪怕是帝國大力扶持的天津以及遼東這兩片主要的北方工業區,在經濟活力上也遠不如南方的長三角工業帶以及珠三角工業帶。

之所以如此,還是明末時期北方數省遭到了嚴重的戰亂破壞分不開關係。

以山東為例,山東地區因為地處北方,在宋金元等時期裡都保守戰亂影響,人口稀少,經濟發展不咋地。

金朝時期更是因為戰爭以及金朝自身剝削的問題,倒是元初時期裡當地的人口隻剩下百來萬,這種情況在元朝時期也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為何?

元王朝的統治階層可是蒙古人,他們當時的統治核心地區就是在北方地區,對北方地區的漢人自然是多有壓榨,同時蒙古人因為是遊牧民族的緣故,很喜歡圈地放牧養馬,這圈的地,可都是農田!

而當時山東的益都馬場,就是元王朝在華北地區裡最為重要的一個大型牧場之一……當地大量的耕地都被蒙古人用來放牧養馬了,可想而知當地的糧食產量肯定不咋地,人口也不咋地。

明朝收複此地的時候,此地人口稀少,大量土地也是無人之地,後來明王朝在當地鼓勵開墾才讓當地逐步恢複元氣。

等到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山東的耕地麵積已經有了七千多萬畝,全國各省裡名列第三。

等到明王朝朱棣定都幽州,京杭大運河成為交通要道後,運河沿岸的山東也順勢發展了起來,不過隻局限於明王朝前中時期。

等到明王朝後期,尤其是東擄人崛起後,山東又悲催了……一邊是各種義軍,叛軍施虐,一邊是東擄時不時繞道蒙古入關劫掠。

以至於讓山東和北直隸的其他地方一樣,頓時成為了民不聊生的地方。

當然,最後幾年裡也有楚王朝和明王朝爭霸的戰爭緣故。

當年雙方大軍圍繞著京杭大運河一路打仗,從江北打到天津乃至打到幽州,山東當地也不可避免受到了戰爭的波及,雙方當時在山東各地也是打的非常激烈的。

戰爭導致大量青壯死傷,大量農田荒廢。

也不僅僅山東才這樣,實際上當時的長江以北的諸多省份情況都不咋地,很多地方都是饑民貶低,義軍或叛軍漫山遍野都是。

楚軍當年北伐所麵臨的最大壓力,都不是明王朝的軍隊或東擄的乾涉之類的軍事壓力,而是北上的數十萬大軍無法在當地獲得足夠的糧食。

在當地無法獲得糧食的話,那麼就隻能千裡迢迢從南方省份組織糧食北運了。

除了數十萬人的軍人以及文官,稅務巡警等北上人員的口糧外,還需要一部分糧食用來賑濟那些饑腸轆轆的饑民。

這所需要的糧食可是個天文數字,當年的大楚帝國可是動用了舉國之力,才湊集到了海量糧食,並源源不斷的通過京杭大運河以及其他河運網絡乃至陸地運輸,把海量的糧食運往北方。

這才有了軍事上的北伐勝利,並且後續能夠在當地順利建設統治機構,繼而大規模剿匪平定地方的結果。

所以當年的所謂北伐,有相當大一部分的重要工作都是圍繞著如何組織南糧北運,如何賑濟北方數省的饑民,並組織他們恢複農業生產自救。

等到大楚帝國徹底控製了山東地區後,設立山東行省,巡撫駐地為濟南,隨後和其他幾個北方省份一樣展開了大規模的剿匪、恢複農耕等工作。

在北方耕耘了好幾年後,這才讓北方數省緩過氣來。

緩過氣來的北方數省,這才開始跟上南方數省的步伐,開始發展工商業……但是已經比南方數省遲了好多年了。

一步差就步步差,再加上交通不便利,缺乏早期工業發展時期裡的河運和海運渠道,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這也就讓一些內陸地區發展困難。

遠不如沿海城市發展的快速!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裡,沿海地區的經濟普遍高過內陸地區,同時南方沿海高過北方沿海的緣故。

主要是長江以南地區,並沒有在明末時期裡遭到太大的戰爭破壞,早早就被大楚帝國收入囊中,然後得以快速發展工商業,陸續圍繞著資源地、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起來了大冶工業區漢天府、當塗工業區應天府、蘇鬆工業區江南行省、廣州工業區廣東行省這四個大型工業基地。

然後逐步向外延伸,在各省省城以及重要城市裡發展出來了相當規模的工商業,如長沙、南昌、杭州、寧波、泉州、廉州、惠州等地發展的都還算不錯。

長江以北地區則是起步慢了一些,當然了,大楚帝國起家的楚北地區是例外,襄陽早早就開始發展紡織業,乃是大楚帝國裡五大紡織中心之一。

安廬省的長江以北地區、江北省地區,受困於早期黃河奪淮入海,年年洪澇,三年一大澇,當地官府每年都是忙著救災賑濟百姓,哪有時間和精力以及資本發展工商業了。

安廬行省的長江以北地區,早期官府下了巨大的決心,但是也隻扶持出來一個淮南礦務公司而已。

江北行省就更不用說了,在徐州發展起來之前,也就通州那邊的紡織工業不錯,乃是全國第四大紡織工業中心,但是揚州、淮安這兩個明王朝時期的經濟重鎮卻是已經不服繁華,隻能依靠著京杭大運河還有鹽務勉強維持著大城市的體麵而已。

更往北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這些省份在明末時期都是屬於清一色的戰亂地區,明末時期的各路義軍和叛軍還有東擄……最後也少不了明軍官兵。

他們如同一把把梳子一樣,反反複複的在這些地方梳了一邊又一遍。

彆說什麼工商業經濟了,這人口都比崇禎初年的時候少了一大半。

義軍活動最為活躍,義軍和官軍來回拉鋸的陝西、豫西等地,丁口更是十不存一。

當年義軍們玩造反,可不是溫情脈脈的,早期義軍玩造反,玩的可是挾裹的那一套。

什麼是挾裹?

簡單來說就是義軍的大軍抵達一個地方後,殺光敢於反抗的人,搶走所有能吃的糧食,順帶燒光所見到的房屋。

然後再舉起所謂的旗幟說什麼闖王來了不納糧……再號召青壯加入自己去推翻罪惡的明王朝。

糧食被搶光,房屋被燒毀,甚至連農田的青苗都被踐踏的農民們,為了活命隻能加入義軍。

加入義軍後,青壯成為了義軍的炮灰士兵,老婆孩子則是跟在義軍後頭。

這些義軍會吃完一個地方,就前往下一個地方,如同蝗蟲一樣吃光沿途所有能吃地方,並把青壯挾裹帶走,所以義軍一旦開頭那一票乾得好了,那麼在很短的時間裡規模會急速膨脹……從幾萬人到幾十萬人隻需要區區幾個月時間。

所以經常會看見動不動就好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義軍……但這些所謂的義軍,其實大部分都是被挾裹來的義軍家卷,真正的義軍士兵隻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這種挾裹模式,能夠讓義軍在很短暫的時間裡就拉出一支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軍,甭管戰鬥力咋樣,但是人數肯定夠。

所以義軍所過之處,寸草不生是真的。

當然了,官軍也沒比義軍好到哪裡去,官軍倒是不玩挾裹,但是官軍搶糧啊……

而且有時候官軍還更壞一些,因為官軍光搶糧不挾裹,就等於把民眾的口糧全帶走後,不管民眾死活了。

義軍同樣搶光民眾的糧食後,好歹還會把裡頭的青壯挾裹帶走!

你說不搶糧的官軍?

這天底下還那裡還有不槍糧食的軍隊啊!

哪怕是楚軍打仗,也是經常玩‘就食於敵’的,在統一戰爭時期打內戰如此,如今跑到邊疆和海外擴張的時候也是如此。

雖然就食於敵這四個字,看起來比搶糧食要高雅一些,但本質沒什麼區彆,頂多楚軍做事的時候手段更加柔和,並且瞄準的目標群體要更特殊,並且人數稀少。

楚軍一般不會直接動手搶糧,收糧這種事,一般都是稅務部乾的。

稅務部裡的那些稅警們,為什麼直到現在還如此的臭名昭著,迎風臭十裡啊……就是因為當年收稅收的太狠,而且收稅的目標往往都是地主士紳們。

畢竟一個地方的存糧,基本都在那些地主老財的手頭上。

那些苦哈哈的賤民們,榨乾他們也沒幾兩油的,性價比太低了!

所以當年戰爭時期稅務部們的工作目標從來都不是底層民眾,而是中高層,尤其是那些地主老財們最受稅警們的歡迎了。

當年這些稅警們,每一天的工作不是在抄家,就是在去抄家的路上。

而這些地主士紳們往往也是掌控著社會輿論話語權的群體……

對抗不了你,動手也收拾不了你,難道還不能背地裡罵一罵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