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目前技術條件下,全球範圍內能夠產出的糧食就這麼多,先發達國家的人吃的多了,後進國家的人吃的就少;而後進國家的人如果吃得多了,那麼先發達國家的人就得餓肚子……
諸多後進國家如果想要國人都過上歐美人的生活,同時歐美人的生活水平還不下降的話,你得再變出好幾個地球才行……而現實裡地球就一個。
所以諸多國家爭端,甭管是經濟上的衝突爭奪,還是戰爭,其實歸根到底到最後,是對生存資源的爭奪——你死我活的爭奪!
很殘酷的。
如果沒有核彈,後世早就爆發第三次乃至第四次世界大戰了,哪能有整體上大幾十年的和平時期啊。
而大楚帝國的高速發展,也離不開全球資源的供應,走的路子其實和任何一個世界霸主國家都差不多。
畢竟大楚帝國的工業再厲害,那也得有各種農畜,礦產原料才行。
而諸多海外領地資源的供應,才讓大楚帝國的工業全速運轉,並帶給民眾更好的生活。
而東歐糧食開發計劃,總體來說也是帝國全球資源供應鏈的一部分,隻不過在未來規劃裡占據的地位還算是比較重要的。
畢竟糧食在任何時期裡都是屬於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你可以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沒有車乘坐,但是你不能沒有飯吃……
衣食住行,食永遠是最重要的一環。
因此帝國對東歐糧食開發計劃還是非常重視的,這種重視其實都不是體現在戰爭上……單純的戰爭的話,其實對於當代楚國而言沒什麼壓力,甚至都沒有什麼挑戰。
這從楚國在東歐地區投入的主力部隊數量就能夠看的出來,截止到承順四十三年冬天為止。
楚國在東歐地區投入的兵力總數也就十萬人上下,其中有兩個甲等戰備師,兩個乙等常備師,這四個師乃是作戰主力。
此外還有三個從中亞地區抽調過去駐防的丙等預備師,主要是分散開來駐防各戰略要地,交通節點。
而這十萬人,並不是集中在某地,而是分散在廣闊的東歐地區,南至黑海,北至莫斯科……南北戰線得一千多公裡呢。
這麼點人要想完全控製這麼漫長的戰線,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楚國人的軍事行動更多的還是以點帶線,通過攻占並控製河流沿途的城池節點,繼而控製整條河流,通過控製河流來控製附近的整片區域。
在部分區域形成控製後,來對後方更廣闊的地方來形成控製。
這一時期裡的軍事行動,主要就是集中在攻占城市據點,控製河流,摧毀敵人的主要有生力量,摧毀抵抗敵人的政權為主。
這也是楚國人在海外擴張的一貫套路,大軍壓過去直接奔著敵人的主要城市打,以求大規模的殲滅敵人的軍隊主力,最後直搗黃龍攻占敵人的首都,摧毀敵人的統治中心,進而摧毀敵人的大規模有組織抵抗能力。
完成上述的這一套前期軍事行動後,自然不是說就完事了,實際上這才剛開始,後續楚國人還會有一套移民開發計劃。
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交通設施的建設……這有了交通工具才有移民啊。
楚國人的移民基本都是圍繞著河流,鐵路沿途設立定居點進行耕種開發,之前在北美地區體現尤為明顯。
而在東歐地區也不例外。
隨著莫斯科被拿下,俄羅斯徹底崩潰之後,帝國在東歐地區的鐵路建設以及內河運輸建設也加快了步伐。
首先是鐵路,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中亞鐵路從西海城為起點,終於是修築到了阿斯特拉罕城這個伏爾加河下遊城市。
這條鐵路的建成開通,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意味著通過鐵庫網,大楚帝國的兵力,軍事物資以及移民,民生物資等都可以通過這條鐵路抵達伏爾加河流域。
然後再通過伏爾加河這條河道運輸到伏爾加河流域各地。
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定居點建設才能夠成為現實。
同時在察裡津地區,一條隻有數十公裡的短途鐵路也在同時期建設通車,這條察裡津鐵路主要用於解決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這數十公裡的連接運輸問題。
這條察裡津鐵路通車後,人員或物資就可以先通過伏爾加河抵達察裡津,然後通過這一段幾十公裡的短途鐵路運輸到頓河沿岸,再轉乘內河船隻運輸到頓河流域各地,並且可以通過頓河下遊前往黑海,經過黑海進入東歐地區的重要河流第聶伯河。
並且可以連接到整個黑海沿岸地區乃至地中海!
所以西海城到阿斯特拉罕的西阿鐵路、察裡津鐵路這兩段鐵路,看似總裡程也就四百多公裡,但是其戰略地位卻是極為的重要,乃是帝國開發整個東歐地區的戰略交通要道。
同時隨著這兩條鐵路的陸續開通,當地的造船業也在持續發展,西海造船廠已經對比之前純軍用的造船廠,發展為相對規模的軍民兩用造船廠了,大量的內河船隻被製造出來然後被用於裡海以及伏爾加河流域的運輸。
不僅僅如此,大楚帝國還在頓河入海口建設了一家新的小型造船廠,用來建造用於黑海以及黑海沿海河流所使用的內河、近海船隻。
西海造船廠以及頓河造船廠,這兩家造船廠的建設以及發展,將會成為大楚帝國開發東歐地區的重要船運力量保障。
而隨著鐵路以及河流運輸的順暢,大批移民也開始順著中亞鐵路抵達東歐地區,並開始開辟大量的定居點,組建民兵隊,進行大規模的開荒。
不過這些普通移民對於東歐開發而言,暫時來說並不重要,鑒於東歐地區的特殊性,帝國前期對東歐的開發,是以大規模農場化開發為主。
也就是通過引入大量的農業開發公司,建設大量的超大型農場,進行機械化耕種以及馬耕為主。
如此才能夠短時間內大量開發當地的耕地,繼而為帝國提供大量的糧食或其他經濟農作物。
隻是這樣一搞,新的問題又來了。
那就是東歐大規模開發後,再加上歐洲,北非,西非等地的糧食產出,那麼帝國將會在在這一範圍地區裡獲得大量的糧食、牲口或其他經濟農作物。
這麼多農畜產品該怎麼運回本土去,這就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比如東歐地區,這些糧食如果依靠鐵路運輸回去,也不是不行,但是成本貴啊……這鐵路運輸可比海運貴多了。
但是海運的話,就算能夠在黑海裝船運輸,但是也得繞過南非……這海上運輸距離太遠了。
隨著西非、北非以及歐洲地區的大規模殖民開發,再加上東歐的直轄領地開發,這導致了這一地區有龐大的海上運輸需求。
如此情況下,在埃及蘇伊士地區開辟運河的建議,就再一次被提了起來。
之前隻是被提議,但是沒有實際行動不一樣,這一次籌建蘇伊士運河的建議被提起後,順利的進入了帝國高層的討論序列。
最終帝國皇帝羅誌學親自拍板:蘇伊士運河一定要建,而且是宜早不宜遲!
不僅僅要建設蘇伊士運河,同步也要展開美洲巴拿馬運河的建設。
美洲地區如今對巴拿馬運河的建設需求也非常的急迫……因為大量的美洲農畜產品,其輸出港口都是在東部海岸,這些產品要運往國內的話,就需要走大西洋,然繞道非洲最南端或者美洲最南端,路途極為遙遠。
同時美洲開發的話,因為東西兩岸交通不便,東西兩岸交通非常不方便,帝國早就開始琢磨著想要搞一條運河了。
趁著這一次機會,羅誌學乾脆是把美洲巴拿馬運河也給敲定了下來。
蘇伊士和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如果能夠順利建成通航,這對於帝國的全球軍事、經濟體係是有極大戰略作用的。
隻是運河這種超級大工程可不容易搞,對技術,對資金,對人力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該怎麼搞還得再反複商討。
但是就算再反複討論,也無法改變要建設這兩條運河的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