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也有此意,隻是她不便提,省得被認為是故意把犯錯的丫鬟給了婆婆,如今宋老太太提了,她就順水推舟了。
宋老太太不喜歡白穗沉默寡言,沈氏不喜歡青麥憊懶,兩個人很有默契地換了丫頭。
沈氏隻是想給下人們個下馬威,可不是想讓他們拘束不安。宋家小門小戶,犯不上對下人們太嚴苛,她思量幾日,便準備好好給他們做身冬衣,也算是犒勞他們這段時間的辛苦。
在北方,十月就已經有了寒意,沈氏還沒清閒幾日,就開始忙碌家裡的事兒:對一個主婦來說,家務事屬於看著沒什麼重要的,實則很磨人的工作。
彆的不說,眼看日子一天天冷下去,家裡人總該裁些冬衣,前段日子家裡添置了一些布料,卻一直沒騰出空來做衣裳。
除了幾個女眷,宋家也隻有白穗、青麥以及宋茹的第一個丫鬟——碧桃,在針線上的手藝足以支撐宋家人穿出去見客,其他人都是馬馬虎虎。因此,近些日子,沈氏和宋茹一直帶著三個丫鬟趕製冬衣。
宋筠看了幾天,終於忍不住問出了她心中的疑惑:
“娘,不能買嗎?這麼做也太辛苦了。”
沈氏很欣慰地抬頭看了眼女兒:
“筠姐兒都曉得可以去買冬衣啦?”
果然,無論哪個時代,大人們都會用這種答非所問的方式敷衍小孩,宋筠撇撇嘴,回答了沈氏的問題:
“我們去布莊的那天,我就看到裡麵有做好的衣裳了。娘,我們為什麼不買?”
沈氏不知道該怎麼給女兒解釋:家裡有夫人,卻從外麵買衣服穿,倒顯得她不賢惠了。更何況宋家的家底,還不足以支撐去成衣鋪子定製全家人的衣裳。
因此,沈氏隻是轉移話題道:
“這就是我們女兒家的責任啊,筠姐兒大了以後,也會給家裡人做針線的。等翻過年,筠姐兒也該學針線了。”
宋筠無奈,比起做針線,她更想下廚。不過看著沈氏這麼辛苦,她到底是沒好意思說出不願意學這種話,而是去廚房找了李婆子,看能不能做些東西給家裡人補補身子。
李婆子自然是不許宋筠動刀碰火的,沈氏那一通發作,宋家的下人,從上到下都皮子緊了些,讓五歲的女童去做飯,李婆子雖然自詡是宋家老人,卻也不敢觸黴頭,隻好聲好氣地哄宋筠去旁的地方耍。
宋筠也沒辦法責怪人家,換她工作的時候,老板家五歲的孩子要指揮她,她也得偷偷翻白眼了。
露一手的目的達不到了,宋筠決定退而求其次,讓李婆子做個火鍋。
火鍋這個吃法,可以說是包羅萬象,貧富皆宜了。像她這種忙起來懶得炒菜又沒什麼錢的人,隔三差五就能買點蔬菜粉條,再來幾塊錢的澱粉丸子,湊一頓火鍋。彆問為什麼沒買火鍋底料和羊肉,吃不起,就這麼簡單。
回到古代,成為有產階級,火鍋必須安排上啊,而且不用可憐巴巴地吃素火鍋,完全可以自製魚丸,再讓李伯親手切點羊肉片,配著宋家儲存了一地窖的大白菜、白蘿卜,絕對很美味。
牛油底料湊不出來,熬鍋濃濃的羊湯也不錯嘛。
宋筠把自己的想法對李婆子講了,她倒是爽快同意了:
像宋筠口中的“火鍋”,不就是貧寒人家吃不起油鹽醬醋,又想吃口熱乎湯時做的大雜燴嘛,隻不過宋家人講究,還要魚丸肉片,煮在羊湯裡而已。
李婆子一盤算,這吃法不會難吃,也不算浪費東西,也就給了宋筠一個麵子,張羅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