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是想好好招待客人的,哪怕他們並不知道這行人的身份,但也隱約覺得是“大人物”。
隻不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秦二娘子去灶房一看,除了半筐子乾菜,見底的糧食,還有一條過年時送給公婆又被公婆送回來的肉乾,彆的就什麼都沒有了。
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想整治幾盤綠葉子蔬菜,都做不到,
沈氏早就料想到秦家的為難,所以在秦二娘進了灶房後,她也跟了進去,遞過去一串錢。
不多,多了反而讓秦家人誠惶誠恐不敢收,也就是支撐他們去買點足夠這麼一行人吃的酒肉糧食,還剩下幾十文,就當是辛苦錢了。
在女人們去置辦食物的時候,宋念也開始和秦老頭以及秦二柱子聊天。
兒子不善言辭,當爹的大概率也是如此,秦老頭張著雙粗糙的大手,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一直到宋念問起田裡的事兒,老莊稼把式的自豪感才壓過了他的認生,開始絮絮地講述起來。
怎麼存種,怎麼育苗,怎麼看天時,怎麼選時點,怎麼種怎麼除草怎麼加肥加水,這些事,是在座的多數人都不懂的。
這點地裡的學問,可不是埋在故紙堆裡能學來的,靠的是汗滴八瓣摔進地裡聽不到聲響的付出,靠的是一粒糧食掉地裡都得彎腰撿起來的珍惜。
宋念越聽越佩服,能把一件事鑽研得這麼透徹的人,即使隻是老農,也是值得敬重的。
他原本就想找幾個當地農戶去分析一下土豆換了土壤氣候後的種植模式,這件事雖然田家兄弟倆也在做了,但到底沒有當地人更了解。
此時碰到秦老頭,也算是緣分,恰好他的確種地種得好,那就乾脆加他一個吧。
此時,被秦二娘子大手筆收購食物行為震驚到的村民,聽說秦家來了貴客,又很是和善,紛紛趕過來圍觀,但也不敢進門,就是隔著低矮的土牆往裡瞅。
宋念見來人圍觀了,就放大了聲量,儘量用更直白的語言去宣傳:
“是從外國傳過來的糧種,叫土豆,在土裡長出來的,有拳頭那麼大。”
有個豁牙老頭急性子,見宋念態度好,探著頭問了一句:
“官爺,這外國的糧,在咱們的地裡能長出來嗎?”
這是個好捧哏,宋念很高興有人認真聽自己的說話並進行了思考,連忙解釋:
“沒錯,剛發現土豆的時候,我們也怕種不出來呀,特意試種了。如今在晉州府已經種了三輪以上。春天種,秋天起出來,或者秋天種,冬天起出來,都成。不過咱們秦西縣冷一點,我估計隻有春天才能種。”
對於這種情況,百莊村的農戶沒有意見,他們這裡從來都不是一年兩三熟的魚米之鄉,沒有擁有過,自然也沒落差。
比起一年種幾輪,他們更關注的是產量。
這不,彆人一看宋念耐心回答問題,也都踴躍提問:
“官爺,能產多少?有大豆產得多嗎?”
終於聊到重點了,這都不用宋念說話,宋老太太先急急幫忙回答了:
“多,比大豆還多呢,得是麥子的兩三倍。而且除了前期需要多澆水,其他時候都不用怎麼管。
從地裡起出來,抹掉泥巴直接扔灶膛烤就成,上麵的鍋裡還能煮稀飯、燒水。水燒好了,土豆也熟了,扒掉薄薄的一層皮就能吃。”
宋老太太可太能理解這些人的心情了,也能猜到土豆的產量會多讓人興奮,這樣的榮光,她當然要享受一下啦。
果不其然,一聽這麼多產量,還這麼容易做,大家都紛紛交頭接耳地討論了起來。
這個時候,朝廷的公信力還是挺強的,也沒什麼人覺得宋念是在騙人,他們一窮二白的,除了一身力氣,還能被騙什麼?
至於力氣嘛,隻要能種出東西來,用就用了唄。
就連沉默寡言的秦家父子二人,都激動地互相看了對方一眼,秦老頭更是切身相關,他隻覺得有點不真實,難道,這樣好的糧種,他真的能提前摸到?
有人比較現實,聲音不高不低地說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