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的朝政,周國的大臣們震驚地發現在周慧帝的身旁,掛上了一塊簾幕,裡邊之人赫然是周皇後!
周慧帝此舉無疑是讓周皇後同他共同執政啊!
這事在朝廷掀起軒然大波,百官紛紛彈劾勸阻。
“陛下,皇後聽政有違祖法!請陛下三思!”
“荒謬!開國太/祖有言,後宮均不得乾政!望陛下三思,莫要做那牝雞司晨,顛倒陰陽之事啊!”
“臣等望陛下三思!”
被大臣三番兩次駁了顏麵的周慧帝憤怒至極!這些大臣先是不顧他的惱怒,一心為謀私欲推立太子,現在他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又被這些大臣阻止!
他們真當他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嗎!?不過隻是為了自己的私欲,談什麼祖宗數典!?
周慧帝大怒,卻被周皇後勸阻,她不怒而自威的聲音自幕簾後傳來,“諸位大臣可知渭城之變?”
底下大臣聞聲色變,均為不敢做聲。
渭城之變是周國開國二年,經曆的一場險些滅國動/蕩。
當年周國太/祖皇帝在開國二年駕崩,當時天下剛定,百官勢大,突如其來的國主駕崩,讓底下的大臣們心思各異,鼓動了渭城造反。最後還是太/祖皇後以婦人之身,以雷霆老辣手段鎮壓蠢蠢欲動的部下,輔佐年幼的太子登基,而後毫不留念權勢功成身退。
可以這樣說,如若沒有太/祖皇後的話,周國早就被亂臣賊子給偷國了,哪還有現在的周國?
這件事也在民間流傳,並演繹出了各色話本,周慧帝之前看的那本話本,也是根據太/祖皇後所改編。
如若說婦人執政就是牝雞司晨,越俎代庖的話,那麼這無疑是連太/祖皇後也一同罵了進去。
罵太/祖皇後,以下犯上的事兒,誰敢?誰有這個膽子?誰有那麼多腦袋可以砍?這可是滅戶口簿的事啊!
這也是周皇後用來堵回大臣的話,意思是特殊時期特殊決策。
她見大臣不語,又徑自說道:“本宮同陛下夫妻多年,也是上過戰場,從戰火中廝殺出來,也體驗過民生,可不是那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婦人子弟。”
周皇後話鋒一轉,語氣中充滿威嚴之意,“陛下近日來為國事諸多煩憂,爾等身為臣子不為陛下分憂便算了,眾多皇子在外,諸位如此匆忙催立太子是何居心,爾等真當陛下不知!?”
“陛下仁善,不欲與諸位在此事上多做計較,爾等難道真當天家軟弱可欺不成!?”
底下大臣聞言連忙齊齊跪下,連連大呼:“臣等不敢!”
周皇後冷笑道:“不敢?本宮看你們倒是敢得很呐!”
她讓人挑來一筐書籍,擺在大臣麵前,“自明/慧五年至如今,戶部尚書範大人你是何故從國庫,陸陸續續支取白銀高達一億兩白銀?用在何處?可有章程?”
被問到的戶部尚書冷汗淋漓,他哪裡有什麼章程?這些都是他貪的!
戶部尚書不答,周皇後卻是問道:“怎麼不說話?是年紀大了,老糊塗了,想不起來了嗎?”
“本宮可聽聞王大人你孫兒娶妻,可是大擺了二十日的宴席啊?還有那聘禮,據說都擺到城門外頭去了,當真比皇室子弟還要威風啊?”
戶部尚書支支吾吾不敢吭聲,跪在地上求饒:“微臣糊塗,起了貪念,望陛下恕罪!”
周皇後又看向左都禦史,“左都禦史張大人,本宮怎麼聽聞京中有傳聞曰:張家門戶客不絕,披金戴銀睡金山?不知張大人對此有何見解?”
左都禦史同樣心裡慌得一批,但是臉上依舊勉強鎮定,“冤枉啊陛下,這都是奸人汙蔑微臣啊!微臣自上任以來,兢兢業業,不敢有半點有負聖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