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搖直上(一)(1 / 2)

【了解過這段曆史的朋友們應當都知道,蘇軾並沒有像王安石期待的那樣留在金陵與他作伴,因為他接下來馬上就要升官了。】

【就在蘇軾拜訪過王安石後不久,年僅三十三歲的宋神宗英年早逝,這位有理想有抱負、傾儘心血支持新法的皇帝一死,意味著保守派要再次上台。曆時九年的王安石變法也隨之付之一炬。】

天幕外的王安石神色一黯,沒想到,變法才執行了九年,這對於改變宋朝貧弱交加的局麵是萬萬不夠的啊!

雖然早就聽這天幕上的女神仙提及過趙家的皇帝們都不太長壽,但再次聽到一位年輕的君主逝去,趙匡胤還是跟著揪心了一把,在位者不能康健長壽,就意味著頒布施行的政策有可能朝令夕改,再加之這幾個皇帝都是年紀輕輕就薨逝,留下的繼任者年歲必定不大,長此下去主少國疑,這皇位很可能就落在旁人手裡了啊!

不行,他這就下令讓太醫署給宮中的皇子皇孫們調養身體!不過轉念一想,這些英年早逝的皇帝們論理也不算是自己的後代啊,這樣一盤算,他看向趙光義的眼神就更加複雜了。

另一時空下,圍在宋仁宗身邊的一眾大臣正在猶疑不定互相爭論,那天幕上所說的王安石變法,到底是福是禍?經這女神仙一搗鼓,官家不會真的把王安石喊來中樞提前進行變法吧?

【宋神宗死後,他的兒子哲宗繼位,但是哲宗繼位的時候還是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屁孩,宋朝一直有太後臨朝的傳統,這個時候自然就把宋神宗的母親、小皇帝的祖母高太後搬出來垂簾聽政輔佐政務了。】

天幕外的一些臣子聞言嘩然:天,那可是一國之君,這女神仙竟然直呼小......小屁孩?

【宋朝前後一共有八位太後臨朝聽政,在位期間大致都體現出求穩的施政風格,不過我們也可以大膽猜測一下,也許這當中也有太後想過效仿武則天當年的風範,但迫於朝堂上文官的勢力束縛隻好作罷,最後不得不還政給皇帝了。這次臨政的高太後就是比較偏向保守派的一位太後,在神宗死後她便立即召回了司馬光、蘇家兄弟等人,改年號為元祐,企圖效仿宋仁宗當年仁慈的風範。】

【123:我一時竟然不知道該高興老蘇終於升官了,還是悲哀安石的心血付之東流......】

見到這條評論,明意善意提醒道:【你先彆糾結,你且看著,這個時候的蘇軾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書生意氣的蘇軾了,他對於新政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天幕上,全息投影像一幅畫卷慢慢展開,栩栩如生的蘇東坡再次回到觀眾的視線裡。

朝廷下令,召蘇軾為禮部侍郎、蘇轍為右司諫,蘇軾一開始是強烈拒絕的,自己從烏台詩案流落黃州吃了不小的苦頭,再不懂點官場的智慧就真的是傻子了!兄弟兩人這次一起被提拔到這麼高的位置上,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憑借著他在黃州吃糠咽菜四年養成的直覺,他覺得自己應該拒絕!

可是太後的意圖也很堅決,無論蘇軾怎麼推三阻四,就是一心要請他回到汴京來任職,不僅要回京任職,還又賜予了他中書舍人這樣的高職,蘇軾推脫不了,隻能立即風雨兼程趕到京中受命。

雖然不想當出頭鳥,可一想到在京城就能每天見到弟弟,蘇軾頓時又覺得自己可以!

於是蘇家兩兄弟就這樣扶搖直上,一起成為了太後麵前的紅人,有人追捧討好、有人眼紅嫉妒、也有人瑟瑟發抖,因為他們想起了自己當初在烏台詩案是怎麼不遺餘力地把蘇軾往死裡整的......

【蘇家兄弟度量大,對於當年攻擊自己的大部分人是一笑置之不再記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放過那些為謀私利不擇手段的小人們。比如當年在烏台詩案顛倒黑白想方設法想要蘇軾去死的李定等人,這麼多年借著新政的名義排除異己禍害忠良,蘇家兄弟倆一點情麵也沒有留。蘇軾負責起草奏章,蘇轍負責當廷諫對,兄弟倆配合的毫無破綻,將當年的跳梁小醜收拾了一番。】

【丐幫幫主:原來此處才是鈕祜祿蘇軾,失敬失敬。】

【喵嗚:這是繼當年科考一舉成名之後兩兄弟的第二次合體吧,不愧是你們,雙劍合璧天下無敵!】

天幕中,蘇家門庭若市,慕名前來求學拜師的後輩更是絡繹不絕。

不過蘇軾挑學生和旁人不同,他更注重學生性格是否和自己相投,與其說是在挑學生,不如說是在給自己挑誌同道合的朋友。

這一日,門童來報有客人拜訪,蘇軾忙請下人去拿自己珍藏的禦賜好茶。

這茶葉蘇軾平時自己都不舍得喝,如今卻拿來招待客人,想必定是貴客。府中女眷一打聽,原來是蘇門弟子秦觀前來拜訪。

秦觀字少遊,未入仕途便已經是京中負有盛名的風流才子,所作詞句婉約感人,憑著一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不知賺了多少少女的芳心,此刻聞得他來,府中女眷便拉著下人一起躲在會客廳的屏風後偷看。

“怎地是個滿臉絡腮胡的大漢!”一婢女捂嘴驚歎,雖然壓低了聲音,但還是掩飾不了自己的驚訝。

什麼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和眼前這個長相粗獷的人絲毫不搭啊!

婢女以為自己聲音已經夠低了,但未料到還是被耳尖的蘇家家主聽了去。

蘇軾慣是個沒規矩的性子,聽聞下人這樣說也不責罰,反而哈哈大笑:“你們這種以貌取人的方法要不得,豈不知秦少遊心有溝壑,有屈原宋玉之才!”

【咖喱飯:大蘇誇起人來也是夠誇張的......】

【喵嗚:樓上,那是你沒見過他怎麼誇弟弟的。】

明意也跟著接話道:【確實如此,蘇軾誇人很喜歡用誇張手法,這個特點在誇弟弟方麵就又特彆明顯。這次來到京城,就有人說蘇轍寫的文章不如他哥哥,蘇軾當場就跟人家急了。】

【蘇軾怎麼懟回去的:你們這些俗人懂個屁!我弟弟的文章那就好比深穀汪洋,就和他的為人一樣低調內斂卻又韻味深遠,你們用世俗的眼光隻看到了表麵,卻不去深入了解,我弟弟文章比我寫的有深度多了,不行,口說無憑你們不信,我明天就給你們寄兩篇我家子由的大作!】

【123:好怕怕,這倆兄弟一個能不能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