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鞏一起北歸的是一名叫柔奴的女子,京城中人都傳言嶺南生存環境惡劣,去的人十有**無法活著歸來,蘇軾沒去過嶺南,有時候傳言聽多了,自然也覺得嶺南是個頂可怕的地界。
【喵嗚:沒關係的老蘇,你都會去的,嶺南會有的,荔枝也會有的。】
【九九:哈哈哈,儋州會有的,吃不起飯的日子也會有的!】
天幕外,看到這兩條評論的北宋諸人都為蘇軾捏了一把汗,嶺南、儋州,這可不是倆好地方啊,難不成這位一大把年紀的蘇學士還要被貶?
一垂髫小兒依偎在母親的懷裡,不解地發問?“娘,這個人犯了什麼罪,為什麼吃不起飯?”
外人尚且如此,作為當事人的爹,蘇洵自然倍感寒心。他早年日夜盼兒子們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如今看來,還不如在眉州種地來的安穩幸福。
天幕中的蘇軾看著豐神俊朗的好友和天生麗質的柔奴嘖嘖稱奇,不是說嶺南不是個好地方嘛,怎地這兩人去了一趟回來反而更顯氣度從容了。
蘇軾提筆,為二人的神采和般配作詩:“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明意緩緩道出了這首詞的下闋:【“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不遠萬裡歸來卻更加年輕,臉帶微笑,讓人仿佛能聞到嶺南梅花的清香。其實這句話流露出了蘇軾對柔奴的讚美,一個歌女出身的弱女子,能夠經得起貶謫路的艱辛,翻越過大庾嶺、曆經過一貧如洗的生活,歸來卻不見半點怨天尤人,處處可見屬於生命的韌性與頑強。所以此處的梅花,也是指柔奴。】
聽到此處,天幕外的一些男子開始不忿:“梅花高潔,自來是用以形容君子氣節,蘇軾將一個歌女比作梅花,是不是在玷汙我們讀書人的氣度!”
不用於諸多男性的反應,諸多持家辛勞的北宋女子卻十分欽佩這首詞中的柔奴,也欣賞蘇軾絕妙的文字,當即回懟到:“你有什麼讀書人的氣度?你是能和這個女子一般去嶺南過幾年苦日子,還是能寫出這麼一首名垂千古的詩詞?”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一句蘇軾是在說柔奴,也是在對自己進行自我救贖。追名逐利你死我活的官場對他而言就好比山窮水儘的嶺南,太後不準許他還鄉,他每日處在朝堂上精疲力儘,可柔奴卻啟發了他,隻要我內心平靜隨遇而安,何處不能是盛放我靈魂的故鄉?】
【想清楚這點,蘇軾該上朝上朝,被罵了就掏掏耳朵當沒聽見,整日該吃吃該樂樂,直把章惇等人氣得跳腳。隻是天不遂人願,這個時候蘇軾的第二任夫人王閏之也去世了,王夫人跟著他曆經牢獄之災,又在黃州操持家務辛勞多年,蘇軾倍感愧疚難過,整個人也越發厭惡京城。】
天幕外的青年蘇軾滿臉訝異:閏之?那不是妻子的堂妹嗎?上次陪妻子省親,王閏之還是個隻有十來歲的小姑娘,他想破腦袋也想不到,妻子王弗死後自己會娶了閏之。
天幕上的自己已經頭發花白,看起來神色哀傷。青年的蘇軾雖然共情能力極強,卻始終像是在旁觀他人的人生。再轉頭看向身邊神色複雜的妻子,蘇軾暗暗下定決心,這輩子,他一定要改變這一出出悲劇!
【就在王夫人死後不久,垂簾聽政多年的高太後也撒手人寰。據說高太後生前早已看出來了哲宗的心思,曾經勸範純仁等人在哲宗即位後一定要明哲保身離開朝堂,可她也不想想這是能退乾淨的嗎?哲宗一親政,當即任用當年支持變法的章惇等人,廢掉了皇祖母給自己選的皇後,大手一揮把蘇軾貶到了廣東惠州。】
天幕上,剛剛親政的哲宗被身邊人鼓動著,將元祐年間的臣子貶的一乾二淨,甚至還想著要去挖司馬光的墳泄憤,但好在被攔了下來。
“這群老頑固,隻會附和著太後冷落朕!朕一個都不會留!”
被一起踢出朝堂的朔派、蜀派、洛派一起傻眼了,看了看對方,猶如當頭棒喝:所以當初他們究竟在爭什麼?鬥的你死我活,最後被小皇帝一起掃地出門了?
蘇府內是另一番景象。已經五十八歲的蘇軾已經到了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收到自己的詔書後甚至誇了誇自己料事如神,當即一邊寫上表,一邊派兒子去向弟弟借錢當路費。
蘇軾的這封謝表和他這個人一樣心平氣和:感謝官家您不殺我,聽說嶺南那邊又熱又潮,但沒關係,我會像居住在清涼之地一樣安心住下的。臣沒有任何怨氣,祝您好好的!
【九九:沒事的老蘇,你開啟了新的美食天地!快來吃!】
【嗚哇嘡:彆祝他了,他也沒幾年活頭了。】
宋仁宗:又來?還要英年早逝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