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儋州(二) 椰子冠甚好(1 / 2)

【蘇軾在儋州,一邊吃飽都成問題,一邊卻能洋洋灑灑寫下《老饕賦》,將自己吃飯做飯的心得總結起來,再命兒子抄上好幾份傳給朋友們,為此感到十分的自得。】

天幕上,蘇過繼承了老爹的廚藝,整個下午都在灶台旁搗鼓,考慮到蘇軾近來脾胃不佳,他將當地官員送來的山藥混合著家裡僅有的米蔬煮爛,造了一鍋素粥出來。

蘇東坡大喜,因為在他看來,這鍋粥雖然清淡無味,但卻代表著兒子滿滿的孝心,當即給這道菜命名為“玉糝羹”,並一口氣寫了好幾首詩文來讚揚:過兒他做飯做出了新意,給我煮了一鍋玉糝羹,無論是從顏色還是從香味上來看都是人間一絕,恐怕隻有天上的仙宴才能吃上這等好物!

“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不要拿隋煬帝喜歡吃的金齏膾來和我的玉糝羹相比,我這道東坡玉糝才是天下一絕!

【123:人家隋煬帝吃的金齏膾是魚肉,老蘇你這道菜可是不見半點葷腥...】

【夢中客:樓上不要點破,老蘇已經快半年沒吃到肉了...】

天幕外的蘇家父子人都對這一畫麵感到驚奇,因為這時候的蘇軾雖然也曠達豪邁,但絕對不會樂觀到這種地步,這種安於貧賤的淡泊之資,實在非一般人所有。

身後,蘇軾的妻子王弗一語點出了關鍵:“不經曆詩案黃州之禍,再經南遷之苦,難成天幕上的蘇東坡。”

天幕上,喝了一大碗玉糝羹的蘇軾又有了到處逛悠的力氣。

海南一年四季氣候溫暖,作物多產,原本應當米糧充足的,但當地從事農業種植的人卻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靠捕魚貿易滿足生活,需要米糧時就拿著海鮮去和北方的商販進行交換。

但是瓊州海峽風浪滔天,往來貨船不是每次都能安穩到達的,遇到災荒年商販罕致,當地糧價飛升,大多數人就隻能餓肚子。

蘇軾生於蜀中,老家毗鄰天府之國,自來有耕讀傳家的傳統。來到海南見到當地人多憊懶,有時間睡覺卻不願意從事農桑,愛管老百姓閒事的蘇軾就坐不住了。

“你們為什麼不種點地呢?這麼多的荒地,土質肥沃,若能得到有效開發,也不至於時常陷入乞討餓肚子的窘境啊?”

被問到的老百姓一臉懵:“我們一直靠打漁為生,從我爺爺的爺爺開始就是這樣的,我孫子的孫子以後也會是這樣啊!”

蘇軾反問道:“可你願意到了你孫子的孫子那輩兒,還時不時餓肚子嗎?若開墾荒地,豐收以後家裡常備餘糧,再輔以漁獵,你們的生活不是更有保障了嗎?”

當地人被問的說不出話來,想了半天又問道:“可我們平常的淡水都不夠飲用的,哪有多餘的水來灌溉莊稼呢?”

蘇軾拊掌:“你這就問到人了,我最會打井了!”

【據蘇軾自己記載,他在海南時幫助當地的老百姓鑿泉挖井、指導農作物生產,老百姓為了表達感激,將他帶人開鑿的井命名為“東坡井”。蘇軾每次被貶都有一個特點,那便是剛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總是感歎自己寂寞沒朋友,可最後每每住下來他又能在當地交上一群新的好朋友,於是他被貶了大半個中國,吃了一路,交了一路朋友,真正實現了朋友遍天下。】

天幕中的蘇軾沒什麼讀書人的架子,能與村中老翁蠶婦話家常,也能與街上玩鬨的孩童搭話玩笑。

“蘇先生,您今日麵色紅潤,可是先前的瀉疾好了?”儋州街上,一名梳著雙髻的小兒見到蘇軾,禮貌地向他問好。他和同伴近日都在蘇先生處讀書認字,往日儋州也來過讀書人,但這位蘇先生是他見過最有學問、也是最和藹可親的人。

蘇軾拄著拐立在街旁,聞言哈哈大笑:“小孩兒,這可不是什麼健康的麵色,這是老蘇我剛剛喝了酒的酒紅麵色。”

“可是劉阿婆家祭社時剩下的酒?”小孩子撓了撓頭,蘇先生家貧卻好酒肉,近來附近街坊誰家祭拜神仙留下酒肉都會主動分他一點。

蘇軾微笑點頭,卻見原本站在原地的小孩子拔腿就往家中跑,一邊跑還一邊回頭喊:“蘇先生稍等,我也有禮物要贈予您。”

蘇軾好奇,一個垂髫小兒能送他什麼,他一會兒得留心看看,若是什麼貴重東西他是萬萬不能收的。

還未想畢,就見那小兒又氣喘籲籲地跑了回來,雙手捧著一個帽子樣式的東西來到他麵前,開口時麵上還掛著一絲小孩子家的羞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