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紅樓之山海誌最新章節!
隆慶五年秋七月,雖然盛夏已過,但秋老虎肆虐,京師還是熱得跟個大烤爐一般。
在皇城中海湖和南海湖之間的湖畔處,有一所在,兩麵環水,綠樹成蔭,抄廊走園,朱樓畫閣,是皇城中風景最美妙的地方之一,正中間是一個大三合院式的建築,坐西朝東,分東西兩部分,東邊要大許多,分為四個配閣,西邊小些,隻有兩個配閣。合在一起名叫“半山堂”,正是內閣辦公所在。
為何叫“半山堂”,眾說紛紜,但誰也沒搞明白神武帝取這個名字的真正用意。或許正是因為誰也沒搞懂,所以前周曆代皇帝以及本朝太祖、高宗、太上皇、今上四位,都不敢隨意更改,一直沿用至今。
一般是東尊西卑,但半山堂卻相反,東堂是前堂,西堂卻成了中堂。
東堂裡是四位東堂閣老們議事的地方,西堂裡是三位宰輔理事的地方。因為宰輔們都是三省主官,閣老們是尚書省六部尚書選出來的四位,所以合在一起就叫三省六部。三位宰輔叫中堂或閣相,四位閣老叫閣部或東堂。
內閣典事廳的檢校們將全國各地的奏章以及各部各署的文書整理分類,舍人一一看過列出目錄,然後分呈到各位閣老桌上。
文華殿學士、禮部尚書周天霞桌上擺的都是禮教、宗教、藩屬等相關事宜的奏章和文書;東閣學士、戶部尚書杜雲霖桌子上擺的都是錢糧度支、戶籍田地、工農商貿相關的奏章和文書;文淵閣、吏部尚書楊慎一桌子上擺的是官吏磨勘、遷黜,任免等相關的奏章和文書。
還有一張桌子卻是空的。體仁閣學士、刑部尚書韋正禮又告病了。他管著天下刑律、典獄、緝捕、治安等方麵的事情,非常要緊。隻是這位老大人已經七十五歲了,辦公十天要告病四五天,就算是來坐班,也是打瞌睡的時候多,理事的時候少。所以聖上就叫周天霞兼署他的事務。
三位閣老看過這些奏章文書後,在一張紙條上擬下批複意見,貼在上麵。再轉交到西堂,由三位宰輔過目,沒有異議的直接呈送宮裡上書房。上書房那邊根據舍人擬出的目錄,加上一些備注,先呈到禦前。
聖上一般先看目錄,選要緊的奏章和文書禦覽,親筆批複。或直接點名抽調相關奏章文書禦批。其餘聖上沒工夫看的,自有上書房秉筆太監們批一個“知道了”,“照行”之類的字,發還回去。這些都叫批紅。得了批紅的奏章文書回到內閣,由中書舍人擬文,三宰輔同署,以“三省同奉聖旨”的名義下發。重大的文書,四位閣老們也要副署。
還有一些奏章和文書會被聖上點名留下,不發還給內閣的,那叫留中,俗稱宮中飄沒。
忙碌了一個多時辰,東堂三位大人將桌上的文書奏章都處理完了,站起身來,或飲茶,或活動下筋骨。
“楊兄,前些日子兩浙的折子遞上來,說官兵終於將亂賊圍在了洞源山方圓百裡的地方了,火候也該到了,要不你去封書信,催催你的弟子,早些擒了賊首,息了事端。”
“杜兄,”楊慎一苦笑道,“這賊首藏在深山中,那能說擒就擒的?”
“杜兄,持明這番持重之舉算不錯了,前方層層逼近,後方清肅善後,有條不紊,才兩三月,那些被亂賊流毒的州縣開始恢複了。你再看五溪蠻,隆慶二年就告捷了,可到現在還是一堆的手尾。”周天霞笑著說道。
楊慎一眼角微微一跳,這五溪蠻的破事,主要責任人是呂知淳。“鎮”字上倒是乾淨利落,不過半年就清靜了,可是“撫”字上就大失水準了,要不是朝廷趁機把五溪蠻降兵編製的常澧藤牌兵調到浙西去平亂,還不知道會出多大的亂子。
這主要是呂知淳太過精明,撈了軍功就跑,把最苦最累的善後丟給了彆人。隻是朝中上下不儘是傻子,他的這番行徑大家看在眼裡,已經引起公憤了。原本楊慎一保舉他接任吏部左侍郎,因為這件事被禦史們揪住一頓彈劾,隻好改任鴻臚寺正卿。
楊慎一心裡清楚,呂知淳被狙擊,十有八九是自己的弟子跟眼前的這位師弟聯手乾的好事。師弟周天霞不用說了,左副都禦史出身,都察院禦史裡一堆的門生故吏。而東華門叩闕移宮後,壬寅科進士們就隱隱以劉玄為首,尤其是那些做了禦史的同科們,更是以他馬首是瞻。
在呂知淳這件事上,劉玄出了口惡氣,周天霞得了實惠。原禮部左侍郎吳三源轉任吏部左侍郎,原兵部右侍郎許知賢接任禮部左侍郎。吳三源是韓東國的故吏,許知賢跟周天霞卻是往來密切。對於周天霞而言,反正吏部他是伸不進手,就慷他人之慨,把吳三源請了出去,專心將禮部經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