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夏菊花來了,也就不爭這一時的進度,跟趙仙枝一起,拉著夏菊花到不影響彆人乾活的角落裡,說起悄悄話:“嫂子,你說誌/軍這熊孩子,說懂事一下子就懂事兒了。這回寫信還知道讓我彆老跟三壯拌嘴,又讓我看著誌國好好念書,說是咋也得讓他考學,哪怕上個中專也行。”
夏菊花的眼淚好懸沒掉下來,低著頭平複了一下心情才說:“孩子懂事了你還不高興。不過那小子咋知道你跟三壯拌嘴的,這些年我覺得三壯夠聽話的了。”
“說的就是呢。”趙仙枝沒覺得夏菊花說話一直不抬頭有啥反常,跟著打趣安寶玲:“三壯自從搬了家之後,天天不是喂雞就是掃院子,家裡的活都成他的了,比我們家李常旺眼裡有活多了。”
安寶玲被她們打趣的有些不好意思:“哪有你們說的那麼好,你是沒見他犟起來……”
夏菊花慢慢走出編織廠,又到平安莊另外三戶軍屬家轉了一圈,發現這三家的孩子並沒有寫信回來。她心裡有了猜測,那就是西北的部隊,並沒有下達參戰的通知,而是劉誌亮這個領導的通信員,在領導那裡得到了一點消息,隻告訴了劉誌/軍,兄弟兩個才一起寫信回家。
彆人不知道消息,夏菊花卻更加清晰的明白,戰爭的腳步逼近了。想著二十一名平安莊的孩子,很可能直麵白眼狼國,她的心就揪成了一團。
夏菊花覺得,不論孩子們知不知道消息,都應該把家裡人對他們的思念表達出來,讓他們在上戰場之前,得到家人更多的關心,也是讓他們心裡多一份牽掛。
不是要分孩子們的心,而是人有了牽掛,就會有更強的求生欲,哪怕負了傷掛了彩,孩子們也會為了家人的關心和掛念,撐住了,活著回到家鄉。
隻要他們能回到平安莊,夏菊花就有辦法讓他們擁有正常的、甚至超過彆人的生活。
不動聲色的,夏菊花一家一家走訪了二十戶軍屬,對他們灌輸著孩子們離家遠不容易,快過年了大隊要給孩子們表達一份心意,軍屬們要是也想表達心意的話,可以跟大隊的一起寄到部隊。
自從孩子們當兵走後,平安莊大隊每到年前,都會給他們郵寄酸辣粉,已經成了習慣。所以軍屬們並沒覺得夏菊花的走訪太過突兀,反而問她自己家給孩子們寄啥好。
夏菊花早想好了,對每家說得都一樣:“孩子們天天訓練,膠鞋多不透氣呀,我覺得你們給他郵啥,都不如多給做幾雙鞋墊。”
“那東西又實用又好帶,孩子們墊到腳底下,是不是跟踩在咱們平安莊的土路上一樣?部隊啥衣裳都發,還就是這鞋墊不發,寄點部隊不發的,不比寄啥都強。”
儘管大家都跟夏菊花開玩笑,說平安莊大隊不管哪個生產隊,都已經找不到土路了,可是大部分人家還是采納了夏菊花的建議,決定多給部隊的孩子們做幾雙鞋墊郵去。
彆人家都走到了,夏菊花最後來到了劉家老院。
與前幾年相比,劉家老院更破舊了,還因為劉二壯、劉三壯相繼搬走,人氣差了一大截,整個院子從外頭一點聲音都聽不到,給人的感覺暮氣沉沉的。
推開門進院,裡頭倒是挺熱鬨,柴火梗、水桶、鐵鍬和鋤頭,東一個西一個扔得到處都是,還有隨處可見的雞糞,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找不到。
“誰來了,咋連門都不叫呢?”孫氏邊問著,邊從正房出來,見站在院門口的夏菊花,愣了。
她在村裡見到夏菊花的時候都不多,見到了也有意避開,兩個人除了那年她在生產隊豬圈時見的一麵,好幾年沒正麵碰到了。
此時竟有些相對無言。
孫氏是知道夏菊花無事不登三寶殿,夏菊花則是驚訝於孫氏蒼老的速度:與上輩子相比,六十多歲的孫氏,腰已經完全彎了下去,頭發全白了,眼神也渾濁不清,一說話顯出掉得不剩下幾個的牙,說她八十夏菊花都信。
兩人都站在原地沒說話,東廂房走出了同樣聽到動靜的孫桂芝。見來人是夏菊花,她的眼神瑟縮了一下,小聲而忐忑的問:“你來乾啥?”
她沒法不忐忑,夏菊花給她造成的心理陰影,恐怕一輩子也消除不了。現在她早沒了與夏菊花做對的心思,與孫氏一樣,覺得離夏菊花越遠越平安。
夏菊花心裡說不清是啥滋味,乾脆不想,直接說:“過幾天大隊又要給當兵的孩子們寄東西了,你們有啥要給誌亮寄的,可以跟著一起寄去。”
孫桂芝轉身就要回屋,嘴裡小聲嘀咕著:“家裡要啥沒啥,哪有東西寄給他。他一天天在部隊有吃有喝,還以有衣裳穿,用不著家裡的東西。”
這是親娘能說出的話嗎?夏菊花想上去抽她——她走了二十家,哪家當娘的提起當兵的兒子,不是眼淚轉眼圈,恨不得馬上把鞋墊塞到夏菊花手裡,覺得早一天讓兒子用上,自己當娘的心能早一天有所安放。
沒想到孫桂芝竟連問都不問問彆人家寄啥,就不怕彆人都收到家裡的東西,劉誌亮自己沒有心裡難過嗎?!
孫氏看著孫桂芝,氣哼哼的說:“千裡送鵝毛,禮輕情誼重。哪怕你寄塊布頭去,也是家裡的東西。誌亮一個月八塊錢津貼,郵回家就是六塊,還換不回你塊布頭?”
夏菊花看向孫氏的目光更複雜了,她想不到竟然能從孫氏嘴裡說出這番話來——這老太太在她的印象裡,一向都是隻顧自己的人。
孫桂芝那頭也哼哼:“你說得好聽,咋不見你給他做點啥郵去呢?我天天下工回來還得做飯,哪兒有閒工夫給他做東西。”
孫氏看起來老邁,對上孫桂芝,嘴頭子跟原來一樣利索:“你還好意思說下工做飯,你那工是咋上的自己心裡沒數?彆人一年分紅錢拿四五百,你們兩口子加起來都拿不到,現在倒把上工掛嘴邊上了。再說你做飯是給我做的嗎,那是你們兩口子吃的,我跟紅娟吃的是我做的!”
她這番話裡的信息量有點大,夏菊花要反應一會兒才理清楚,敢情孫氏與劉四壯兩口子現在不在一處吃飯,大有水火不相容的意思。
剛理清楚,孫桂芝那頭還上嘴了:“我們兩口子為啥分紅少,還不是你和紅娟兩個把口糧工分,都扣到我們頭上了?”
“放屁,紅娟的口糧那是誌亮裡補貼扣的,我吃的是你二哥、三哥一人一年一百斤麥子還有大隊一年給的五十斤,啥時候用你們兩背口糧工分了?”孫氏不知出於啥目的,把跟孫桂芝之間的帳當著夏菊花的麵,算得清清楚楚。
夏菊花聽見了也隻當沒聽到,見孫桂芝指望不上,對孫氏說:“我各家都走到了,人家都說要給孩子們做些鞋墊郵去。今天來你家就是問問,你們要是給誌亮做呢,三天後送到大隊部。”說完,轉身出了院門,頭也不回的往自己家走。
她想好了,不管孫氏或孫桂芝是不是給劉誌亮做,她都要給孩子做幾雙郵去——那兩人送來更好,不送來也不至於讓誌亮收到郵包之後失望。
三天的時間,夏菊花基本走到哪兒,手裡都拿著布袼褙,有空就縫兩針,總算做出十雙鞋墊來。
打包的那一天,有孩子當兵的軍屬來了一大幫,家家都是一個小包袱。夏菊花挨個看了一遍,發現大家除了說好的鞋墊,有加了手工背心的,有加了布鞋的,甚至還有加了粗布短褲的。她都叫陳秋生一一標明是誰家的,該由誰收著。
孫氏是自己來的,一言不發的把手裡的包袱遞給了陳秋生,轉身就離開大隊部,仍然沒跟夏菊花說一句話。
陳秋生還是跟對待彆人家一樣,打開包袱看了一下,裡頭是六雙鞋墊,還有一件粗布背心和一條短褲,不由向夏菊花說:“誌亮那兩年帶著他奶和紅娟過日子,看來他們兩個比劉四壯兩口子有心。”
夏菊花聽說也看了裡頭的東西一眼,看出背心應該不是孫氏做的——上頭的針腳長一針短一針,一看就是初學者的手筆。
“紅娟現在學得咋樣了?”夏菊花那天沒見到劉紅娟,便問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