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臣服(1 / 2)

回途中。

剛剛坐回馬車,王琛看見蕭劍化滿臉不解地盯著自己卻不發一言,心中很滿意。

謀士就該有謀士的態度。

有些事情是該直言相諫,但主公作出決定後,就該不用多嘴。

像蕭劍化這種古代頂級智者,情商自然不會低到哪裡去,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該說話。

隻是人家剛剛跟了自己,不能讓對方寒了心,有些事情還是解釋清楚比較好。

王琛身子微微前傾,笑眯眯道:“蕭先生,您肯定心中有很多疑惑,我為什麼要那麼做,對吧?”

“不敢,主公既然做出決定,肯定是有您的道理。”蕭劍化很識趣道。

話是這麼說,可王琛還是主動解釋道:“不錯,你可能不知道,我坑了通州府衙一把。”

“哦?”蕭劍化有些驚奇道:“可能蕭某才疏學淺,還真沒看出來您是如何坑他們。”

王琛反問道:“您是不是在想,我把良田、城池都讓出去了,賦稅、人口乃至糧食等方麵都沒了保障?”

蕭劍化試探道:“您真要我說?”

“是的。”王琛點點頭。

其實他心裡清楚,蕭劍化對這件事非常不理解,或者說,哪怕換諸葛亮再生過來,同樣不會理解王琛的做法,如今時代,沒有一個人會明白他到底打得什麼主意。

即便蕭劍化是古代頂尖智者,見識層麵上和現代社會生活過的王琛比,相差太多了。

蕭劍化承認道:“我確實那麼想,我朝官吏一年一考,三考為一任,除了廉潔之外,還有五個主要方麵,舉薦賢才、案劾貪謬、實戶口、財用充足、興利除害,你把良田、城池都讓出去了,似乎對考核都不利,不說彆的,海門人口原本不及靜海,賢才自然也會少很多,賦稅、戶籍等需要人口支持,另外,海門多處農鄉,宗族、村莊之間矛盾更多,案件繁多不易處理,似乎怎麼看都沒有一件對您有優勢。”

句句點明利害關係,但是王琛卻笑吟吟主動爆了一個大料,“先生可能有所不知,陛下把靜海的所有生殺大權都交給了我,並且,我不需要像其他官員那樣考核,或者說,我的考核內容和他人不一樣。”

“啊?”蕭劍化一臉不解。

關於這方麵王琛沒有解釋,而是繼續神情自若說下去,“即便我和其他官員考核內容一樣,你認為我要的地方就不占優勢了?”

“不是嗎?”蕭劍化一臉奇怪道。

“在常人看來或許確實如此,但是,你大概不明白我要把靜海建設成什麼樣子。”王琛非常仔細說下去,“剛才我也和你說了,陛下把靜海的一切生殺大權都給了我,而我,準備進行大範圍改革,不再讓靜海依靠農業生存下去。”

蕭劍化蹙眉道:“不依靠農業百姓們吃什麼?用什麼?”

王琛沒有正麵回答,轉移話題道:“如今良田一畝能收多少斤水稻?”

其實這個問題他心裡十分清楚。

古代水稻畝產非常低,唐朝的時候隻有一百三十八公斤,宋朝增產了不少,但也隻有二百二十五公斤樣子,而現代社會普通水稻每畝產量已經超過四百公斤,雜交水稻平均能達到四百八十公斤,超級雜交水稻更是達到恐怖的一千公斤每畝。

最關鍵一點,古代種植水稻都是插秧,非常浪費人力,更彆說各種種植工具簡陋無比,要是換成拋秧,不說其他,最起碼種植水稻方麵能節省一半都不止人手。

這些多餘出來的勞動力乾嘛去?

自然是按照王琛之前的想法從事工業活動。

蕭劍化回答道:“四到六石稻穀。”

王琛眨眼道:“若是我有辦法讓水稻畝產八石到十二石之間乃至更多呢?”

蕭劍化大吃一驚,“畝產八石到十二石?”

王琛點點頭,繼續說下去道:“而且,若是按照我的法子來,務農的人可以比如今減少一半都不止,假設原本一個人種植一畝地能產四百五十斤稻穀,以後一個人能種植兩畝地,產一千九百二十斤稻穀,你覺得,剩下的人乾嘛去比較好?”

蕭劍化倒抽了一口涼氣,微微顫抖道:“用一半的人力生產四倍多的糧食,這……”他有些難以置信,“主公,你所言屬實?”

“不僅屬實,有可能比我說的更誇張。”王琛非常認真道:“這是小事,你回答我的問題,多出來的人乾嘛去比較好?”

這個問題要是放在現代社會好回答的不得了,打工、經商,甚至寫網絡、做直播等等,能回答的太廣了。

但是在古代,這個問題比較困難,因為古代人能從事的職業就那麼多,最主要的還是務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