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紹彭飲了一口,剛開始時隻覺得一股沁涼盈於口中,頓時暑熱全消,令人四肢百骸,無不舒暢,接著才是專屬於山泉水的那種清甜一點點地沁於舌尖。
薛紹彭不遺餘力地讚道:“好水,真是好水!”
薛紹彭是薛向家的衙內,長安城有不少人認得,聽他都這麼說,圍觀的長安市民頓時都信了七八成。開豆腐坊的張嫂等人更加喜形於色。
薛紹彭早已聽說這道竹筧水龍是明遠出資修建的,當下問明遠:“遠之賢弟在這水上花了多少錢?”
還沒等明遠回答,薛紹彭又從木勺中飲了一大口清泉,不著急一口吞下,隻細細體味那種清甜與暢快。
“六百貫!”
明遠乾脆地回答。
——六百貫?
薛紹彭一口水差點噴出去。
一想到他口中這可是價值六百貫的山泉水,薛紹彭連忙按捺住驚異,使勁忍住衝動,費勁地把這一口水都吞下。
誰知明遠還在後麵補了一句:“為了維持,往後每年至少還有一百貫的花銷。”
這主要包含水源地管理,和竹筧、瓦片、水泥槽等日常維護的錢。
薛紹彭目瞪口呆:“遠之……就為了喝這一口山泉水……你……”
他是薛向之子,從小養尊處優,可也從未想過有人能為了穩定地喝上一口山泉水花這麼多錢。
明遠卻笑笑:“道祖兄,詩仙有雲,人生得意須儘歡,千金散儘還複來。既然小弟有這點錢鈔,工匠又有這技術,為什麼不儘情試上一試呢?”
事實上,明遠心中正有個小人仰天長嘯:
——蒼天啊,大地啊,他總算是有了個每年能燒一百貫錢的項目啦!
聚攏在明遠身邊的工匠們聽見明遠誇讚,個個都挺起了胸。
身為“技術總監督”的姚小乙更是挺胸凸肚,滿臉驕傲。
而薛紹彭震驚之餘,對明遠家的“財力”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此刻聚在城門外的百姓眾多,突然一陣馬蹄聲傳來,城門卒隨即吆喝起來:“速速讓開一條道,李大人要出城!”
聽說有官員出城,長安市民們很有公德心地讓開道路。蹄聲的的,一名身穿緋色官服,戴著官帽,頗上了些年紀的官員,帶著幾個隨從,出現在城門內。
許是見到了城門一側那形狀奇特的“竹筧水龍”,又許是見到了站在水龍旁的薛衙內,這官員一躍下馬,將韁繩扔給身後隨從,然後快步向這邊走來。
薛紹彭顯然也認識這位,躬身行禮道:“李大人!”
李大人並不多說什麼,隻是好奇注視著形狀奇特的水龍,突然問了一句:
“這是什麼?”
他看似在問薛紹彭,但薛紹彭偷偷給明遠使了一個眼色。
於是明遠略略躬身,朗聲答道:“這是引自龍首原的‘自來泉’。”
李大人並沒有回答明遠,隻是看了他一眼,然後轉頭繼續觀察,又相中了支撐竹筧水龍的“水泥支架”,伸手上去敲敲,又問了一句:“這又是什麼材料?”
明遠繼續答:“這叫‘水泥’,以篩土和石灰混合而成,初時質地如泥,兩日後乾燥,便堅硬如石。”
李大人頓時有些聳動,深深地看了明遠一眼。
“好!”
“大人,請上馬!”
還沒等這位說出什麼來,這位李大人的隨從就已在催促上馬。這位應當是有緊急的公務要出遠差,以至於他來不及多問,隻是向薛紹彭和明遠點了點頭,便翻身上馬。隨之蹄聲的的,漸漸遠去。
“這位大人是誰啊?”
明遠悄聲問一臉恭敬的薛紹彭。
薛紹彭輕聲回答:“是如今的陝西路轉運使李參李大人。”
明遠吐吐舌頭:“……不認得。”
但他猜想這位或許是位大人物,對後世有些影響的大人物——
因為係統1127給他推送了通知:“親愛的宿主大人,恭喜您獲得蝴蝶值,首創‘自來泉’獲贈蝴蝶值50,推廣‘水泥’獲贈蝴蝶值100。”
明遠聽著睜大眼睛:他折騰著修出一道引水供水係統,結果反而是把水泥給推銷出去了?
事實確實如此,隔了兩日,陝西路轉運司便通過薛家找到明遠,從明遠那裡打聽到了姚小乙的名字,將這名年輕的工匠給禮聘去了轉運司。明遠之後便有一陣子沒在京兆府見到姚小乙。
作者有話要說:明遠:懂了,原來“擴大影響力”比單純創新更加重要。“蝴蝶”快到碗裡來。
*
說一下李參。
李參(1006-1079),字清臣,鄆州須城人,北宋名臣,曾任鹽山知縣,後曾任三司使參知政事。他最為人所知的一項功業就是首創了“青苗法”。
李參任鹽山知縣時,曾遇荒年,便下令財主開倉售糧,無錢無糧的百姓則贈與糠和秕穀,據說救活了上萬人。
後來他任陝西路轉運使,為了解決士兵缺糧的問題,就將錢先借給百姓買青苗,待收獲糧食之後再以糧償貸。這種貸款被稱為“青苗錢”,後來王安石變法時推出的“青苗法”就是李參發明的這種。
據說宋神宗趙頊有一個習慣,是把他認為有才能的臣子名字記在殿柱上,李參就是被趙頊記下名字的臣子之一。
以上注釋參考度娘和郭建龍的《財政密碼》。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中出現的曆史人物,生卒年月大多不會出現變化,也就是曆史上該是什麼年紀,文中就是什麼年紀。但是他們出現的地點會發生變化。例如1069年,李參早已不在陝西路任轉運使,但文中他卻會出現在這裡。
後文中司馬光、沈括等人也可能出現任職地點和年份上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