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郡這邊大多買到的是海鹽,曬出的海鹽經過加工已經算細鹽了,但離時知的目標還差點兒。
她之前讓人煮過一次鹽用來補充做實驗的量,這次用量加大,她乾脆把加工精油的作坊開了個地方提純食鹽。
“套娃”這種酸爽真的會讓人無比懷念現代,時知欲哭無淚,但要掙錢就不能怕麻煩。
第一批純堿是時知和崔教授一起做出來的,他們用的是化學製劑提純,這是為了儘快實驗燒製玻璃,計劃要做的土製純堿不趕趟了。
石英在崔家瓷窯裡就有用到,這個比時知預想的還常見,所以也沒費力氣。
燒玻璃的技藝時知很模糊,但她是知道把原料混合後加熱會成為玻璃液,也見過視頻裡吹玻璃的工藝,但她自己不會吹啊,這個得匠人摸索。
在她解釋了一番後,窯匠們表示這東西似乎比燒瓷器容易,於是就開爐了。
崔家的窯匠燒了半輩子瓷器,這還是第一次燒“琉璃”,燒出來的玻璃晶瑩透亮,比海外進口的透明度好很多,一行人看到成品都要激動的去祭拜祖師爺了。
有製瓷手藝的窯匠們本來就是從小接受“技藝保密”觀念長大的,所以聽到主家嚴禁把消息傳出去後連他們的家人也不清楚玻璃的事情。
崔教授看到成品咂了咂嘴:“透明度不夠,瑕疵也不少。”
時知點頭:“可能是原料純度問題,也可能是溫度問題,回頭再實驗。”
這些玻璃瓶成品在崔教授和時知眼裡大體都是“殘次品”,做實驗用具是絕對不行,但做盛放精油的瓶子足夠了!
精油在空間裡由時知親用量杯分好瓶密封好,被崔家負責買賣的人手帶去了江南。
這買賣是崔守平帶著人去交易的,夏初時去的,回來時已經夏末了。
“這精油比預想的還好脫手,那些賣舶來品的鋪子不但搶著要,還想下訂單呢。”
時知估算到了這個買賣的利潤,但還是低估了,她的精油成品比市麵的好,品種味道更豐富。
純堿作坊已經把純堿做出來了,效率不太高,但好歹不用時知親自動手了。
時知把製作玻璃要注意的地方告訴了窯匠,他們燒製工藝品的經驗果然不是時知這個外行可比的,不久之後玻璃的製作工藝就有了極大提高。
但時知不許他們燒製太多工藝品,一是純堿產量不高,要留一部分做實驗,二就是這東西還是“物以稀為貴”的好,玻璃窗戶什麼的太打眼,時知還沒想過要弄出來。
時知在玻璃透明度提高後讓窯匠給她燒了一批簡易版的培養皿、燒杯、試管和“鏡片”,她打算之後找人打磨出透鏡,也許能做出簡易版顯微鏡。
成品發現都還不錯後,時知又讓人把蒸餾儀器試著燒出來,瓷器的其實不怎麼好用,不透明就無法觀察製作過程,增加不必要的原材料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