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裡北軍遞來的議和書,正被平王捏在手中。
環顧了一眼座下的諸位將軍後,平王緩緩啟齒了。
“這寧侯今日客客氣氣地來書求和,著實令本王有些意外啊!這些日子來,兩軍交戰數十場,各有死傷,雖說我襄陽男兒略占上風,然北軍遠未到氣墮之時,為何卻突然提出要與本王商談罷兵修和之事?”
原來,宋哲白日遣了幾名水軍小校,撐一隻小船過江,遞來這議和書,並遵照寧侯的意思,未言明具體的因由。這,當然是有寧侯的考慮,畢竟朝廷為大,如今迫不得已議和的話,一是怕失體麵,二是在勢迫之際,提出議和,也怕平王那邊懷疑,或者不配合,或者將計就計,卻與桂雲錚先行結盟,如此,兩軍夾攻,北軍的敗數就大大增多了。故,寧侯讓宋哲先拋上橄欖枝,來看看平王的反應。
“嗬嗬,王爺,這有什麼好奇怪的,朝廷水軍多日與我軍交戰,屢屢折戟,軍心自已不穩,而寧侯爺出師無功,此番求和,實在是尋常得很啊!”
卻是參將武英雄不以為然地先行發言,他的水戰本事著實有幾把刷子,數十戰下來,北軍幾無勝績,故爾,他多少有些驕傲了。
“不然,武將軍,誠如王爺所言,朝廷大軍實未到氣墮之時,而我軍折損本也不小,東麵,又得防著江南兵馬,照理說,他們沒理由要與咱們議和。故,末將以為,議和若為真,則必有大變故已發生,而我等未知。若議和有詐,則恐怕要王爺和眾位將軍一起參詳!”
表示不同意見的,是平王府的戚統領,如今,他已劃入軍中,任副參將一職,位居武英雄之下。然他這番見地,亦是不無道理,說得其他人均是心神一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