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說起俸祿問題,先前房相上書,言:朝堂外官不祿米,長
此以往定會重現北魏搶奪百姓之舉,是以請陛下定職發祿。”
外地官員發放祿米之事還在商討?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天幕就突然降臨,打斷朝會。
杜如晦憶起天幕言漢時的種種,提議道:“外官當發祿米,但職田當限定範圍,否則有不法官員以權謀私,魚肉百姓。”
他這話擔著巨大乾係提出,此言一出得罪所有外地官員。
隻是...他抬起頭望向天幕:大唐的未來讓人澎湃,可是大唐的折落亦讓人心痛。
他不想大唐跌落世界之巔,既然如此那就防患於未然。
大唐因何墮落他暫且不知,但按史書和天幕所言,製度為國家根基,對各項政策慎之又慎,總能為大唐後世規避些缺陷吧?
李世民沉默幾息後才道:“暫且記下,待天幕結束後再行討論。”
“唯!”
群臣話剛落音,天幕就提到職田:【職田:職分田按官級大小分撥,京官一品十二頃,二品一十頃……九品兩頃,是低級官員重要收入之一。
但唐朝實行京官厚,外官薄,即:外官待遇低京官一等。
所以地方官會利用權力擴大職田數額,及加大公廨錢的利息收入。
所以俸料錢收入在外官月俸中,占比最少】
宋
聽到天幕說官員俸祿,趙匡胤扯了扯嘴角,一手抄起藥碗一口飲儘。
公廨有利有弊,所以他把公廨做了改變,變為公使庫,隻設在州府軍監等地方官衙,把供使官員俸祿的公廨變成存儲公使錢、公使物的衙門,以此作為朝廷聯通地方財政的主要部分。
至於官員俸祿…趙匡胤頗為自豪:
自他即位,便定下厚祿政策,俸祿薄不能要求官員清廉。
與其冗官多花費錢財,不如精簡官員增加俸祿,使官員專心為國。
彆的不敢講,他治下大宋定是政治清明!
明
朱元璋指著地方官貪汙幾字,振振有詞道:“天幕還說咱給的俸祿低,大唐給的俸祿高外官仍要貪汙。”
大明無法鎮壓這些蛀蟲,貪汙官吏定然橫行天下。
見大兒浮現不讚同之色,朱元璋冷哼:“朕又不是搜扣之人,大唐給一品官七百石,他老朱給每月八十石,一年960石,比大唐高多了。”
那些大臣還腆著臉說不夠養家?
大宋就是給那些大臣太多,才會造成沉官拖累大宋財政。
而且看看大元給的俸祿,京城從一品才300兩月俸,連祿米都沒有,他老朱不僅給俸錢還發米,怎麼就不好了?
天幕居然說他小氣,想想就委屈!
朱標&朱棣等皇子:爹,你開心就好!
【唐初時財政匱乏,所以準京師及各州縣設公廨田,然用度仍然不足,到貞觀十一年時,唐太宗下詔書,設‘捉錢令史’一職。
每所辦公衙門配九名家資萬貫的捉錢使,每人貸予‘公廨錢’5萬錢對外經營
,所得利息費用為各司辦公及官員俸料之用。
同時他還特彆參考時下利息,並設定捉錢令史每月納利息四千錢,一年納還衙門利息4.8萬錢。
捉錢令史任期兩年,隻要能納滿利息一年,其家族便可舉一人出仕做基層官】
天幕頓了頓補充道:【相當於給富戶一條做官出路】
漢
劉徹摸著下巴,這不就是變相行的貲資製度嘛!
大漢為收富賈錢財,特設貲資製度,按規定獻財與朝廷,其家族可推一人入朝為侍郎,等待做官機會。
他瞄了眼他的財政官桑弘羊,嗯…桑卿便是通過此道入職朝廷,被他挖掘才能。
劉徹展臂一揮,暗自得意:朕是千裡伯樂也!
不過…唐太宗此舉還不如直接收錢換低階官吏,再將錢過手分配。
如此一來皇帝權力定然集中,才能更好調整各衙門做事。
他眯起眼,唐太宗分權給大臣,那他後人集權可就難了?
唐
天幕語剛落意,魏征就已坐不住,立即出言道:“陛下,商人無德重利,為推家族出仕,定會大肆強製放貸,對百姓下壓形成攤派,使百姓不堪重負。”
且每所衙門設九名捉錢令史,按眼下大唐疆域核算,大唐會多出七千餘商人捉錢令,他日改撤公廨時,這些捉錢令史又該如何安置?
李世民語噎,他才登基時置有公廨製度,使其政令內容並無天幕內容,主要是為了讓諸官衙門經營取息使用。
如此看來...他眉頭輕皺,看來各衙門經營得並不妥當,才使他不得不啟用商人。
他的猜測得到天幕證實:
【公廨錢主要用於:大部分用於官員俸料,剩餘的為:
助公廚;相當於單位食堂。
修司廨宇什物:相當於各衙門的行政辦公費用。
公費遊玩:各部門舉辦宴會遊玩等等,不過此項大多出現在盛唐開元時期】
【唐太宗推公廨錢及公廨田,本意是想高薪養廉,同時也減輕朝廷負擔,但長此以往是弊大於利。
公廨錢對外是官方經營,但實際上是各衙門金錢流通,脫離了國家財政管製,轉變為高利貸剝削。
所以公廨製度在唐朝不停地罷用,又不斷地啟用。
如貞觀十一年捉錢史召令下達後,群臣反對作罷。
結果貞觀十二十又啟用,又罷。
貞觀十五年再次起用又罷。
到了二十一年又複起推行】
李世民望著年號,眸色沉沉,作為帝王天幕僅道出時間,他便知曉複起緣由:戰爭耗費過大,導致朝廷財政困難。
【即使到高宗、玄宗時期,公廨製度仍然是啟用罷免狀態。
可見唐朝的財政製度並不完善,後期更是因為財政崩潰,無法維持國家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