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0 章 各行祖師爺02(2 / 2)

棉花在元明時期得到大力發展時,印度利用印度洋和印度沿岸港口為支點,建起以印度為中心,連接歐亞非城市群島的世界貿易型體係】

天幕展出一張世界輿圖,神跡特意標出多條航線的出發點:印度坎貝港口、卡利卡特港口,其航線豐富令人咋舌。

最西方銷至威尼斯、君士坦丁堡;最東則到華夏廣州、東海;貿易範圍涵蓋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板塊!

某個老學究對著天幕錘胸痛歎:老夫自詡學富五車,知天下大事,沒想到天地竟如此廣闊,吾乃井底之蛙也!

旁人湊笑

:“如今你以觀天下輿圖,老夫子是否還是井下蛙?

“滾開!”老學究啐了他一口,怒罵道:“竟敢消遣老夫,不當人子!”

周圍人見了都笑了起來,他們不懂天幕講述,隻覺得眼前的熱鬨更吸引他們。

馬上打天下的李世民凝望天幕半響,突然輕歎:“相比咱們,印度位置太好了。”

難怪天幕提‘印度為中心’,它正處於東西(歐亞非大陸)之間,完全可以利用海路將物品銷各方。

他微微思索幾息後,轉頭與房玄齡等猜測:“後人會不會提及戶外跑圖大師玄奘?”

依天幕之言,玄奘大師似乎很了解西域諸國。

那他是不是戶外祖師爺?

神跡為他們展現了世界,但西域詳情還需要玄奘講述。

他已決定明年拿下東突厥後,立馬派人在西域蹲守,務必第一時間拿到跑圖大師的旅程記錄。

隻不知玄奘大師何時歸來。

【按時間線看印度棉花外傳的時間足跡如下:

印度棉花向東傳:南宋時期傳於華夏——15世紀東傳小日子;

具體路線為:從印度巴裡加紮巷乘船經過馬六甲,到越南(南越)、兩廣等地進入中原。

印度棉花向西傳:11-14世紀間傳於阿拉伯半島(□□)——15世紀傳至歐洲;

而非洲棉則是走路陸,在南北朝時期,經絲綢之路到達西域(今新疆區域)】

南北朝時期?

李世民一愣,他轉身問李百藥:“卿可知棉花記載?”

他登基後就與群臣共修史書,其中‘北齊史’是李百藥完善,不知他是否見過記載。

若沒有…他皺了皺眉,得找□□進宮詢問。

李百藥目露思索,幾息後啟稟道:“史料曾記載:齊和帝曾用棉布做帝王龍袍,因新料與慣例不同,被史官詳細記下。

或許此綿布就是後人口中的棉布。”

見陛下沉吟,一向不插手朝政的長孫皇後突然道:“那是白疊(棉花古名)。”

她說著取下頭上金釵,將其扭轉開露出填充的白色雲絮,遞到李世民懷中:“這就是棉花。”

大唐首飾多用金銀,為減頭飾重量,匠人會用白疊塞入其中,既輕盈又不使首飾失了文雅。

李世民小心地取出雲絮,細細觀之...可惜他對織物一道實在不了解,隻好頷首道:“既然如此待天幕結束後,命人尋找此物。”

【非洲棉在唐時就在西域進行種植,到唐玄宗時期棉花開始移向中原。

但此時的棉花大多數用於觀賞,其原因有三:

1.非洲棉質量不行,纖維短、棉桃小產量少;

2.貴族不需要,平民不知道有此物;

貴族有皮毛、絲綢、羽衣等物品遮寒保暖,所以不需要花費心思去培育種子,而是將它作為一種觀賞植物放到園林中欣

賞;

3.外來品種本土化;

任何物種引進都需要本土化,如棉花對光照需求量非常大,生長期及接蕾期間對土壤水分也有要求,並且在種植期間,也要考慮到如何避免土地地力流失等等問題;

這些都需要時間人力來重複馴養完成,但因原因貳及棉種本身質量等因素,非洲錦最終被華夏拋棄,改種印度棉】

王二狗聽到緣由時,拉著身上破舊爛衫大哭起來:“俺爹就是被凍死的,要是不這棉花俺爹是不是就能活下去?”

周圍人都紅了眼,每到冬天村裡總會凍死幾個,原以為是他們命不好,結果是當官的身體民恤,寧願把救命的東西拿來當花賞,也不願把種子給他們。

“呸”王二狗怒吼:“當官兩張嘴,沒一張是好嘴,狗日的都該死!”

說罷又惡狠狠道:“他們不願意給俺們種子,俺自己去尋!”

“二狗,俺跟你去,尋得種子讓家裡不受凍!”

而各朝君臣則是怒斥天幕:“胡言亂語!朝廷怎麼不重視天下黎民了?”

說罷又急忙安撫天下黔首,避免民變發生...特彆是天幕點名的唐玄宗。

李隆基深深地吐出口氣,冷靜地下詔:“傳令各州,召尋種勇士與朝廷共赴西域尋種。”

至於非洲棉棉種好不好的問題...先安民心再設法尋回印度棉種吧!

他心中惱怒地抬起頭:天幕,彆逮著朕欺負行不行?

【印度棉傳入華夏經過育種培育後,棉布開始進入百姓生活,而棉花能普及的最大原因,就是因黃道婆的技術改革。

要知道華夏字體中原本並沒有木字旁的‘棉’,隻有絞絲旁的‘綿’,指棉綿帛類的絲織品,當棉花普及後‘棉’字才應運而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