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績從遠處就開始打量李治。
他從很早以前就對李治頗為好奇,想要親自見見這位一直與他書信來往卻緣慳一麵的晉王殿下。
但由於職責所在使得他在未奉詔令的情況下不能隨意離開太原,因此直到現在兩人才有了第一次見麵的機會。
此時李績聽到李治的話以後馬上行禮道:“下官李績拜見晉王殿下,能為殿下分憂乃是下官之幸。”
李績這話並不是出於恭維。
自從李治正式插手並州事務以來李績早已見識到了李治的本事。
無論是李治派遣人手建立的各類工坊,還是他所提出的一些治理方法都使得並州百姓大為受益。
除此之外李治也頗為願意聽取李績的建議,這就使得李績有了更大的工作動力。
自古最為難得的便是上下級相得,很多優秀的下屬就是因為上級的打壓和猜忌才甘願混吃等死,泯然於眾。
李治向李績簡單的詢問了一下目前並州的情況以後開口道:“眼下並州雖然未受旱情影響。
但周邊各州情況都不太妙,還望李長史做好準備,隨時迎接落難的災民。”
李績躬身道:“下官已然開始儲備糧食,萬一出現大麵積絕收想來也可支援一下各地。”
李治點頭道:“如此並州之事便交與長史了,本王還要儘快趕往災區。”
說完這話他便起身告辭,帶著蕭翼等人離開了太原府。
李績之前已經將可能用到的物資準備了出來。
李治過來就是為了將這些東西帶走。
李治離開太原的第一站就選擇了朔州。
這裡位於今天的山西省北部,毗鄰內蒙古,西,北,南三麵環山,南與並州轄境接壤,東麵緊鄰代州。
按理說此處位於桑乾河上遊,水源應該是十分充足的。
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往年夏季朔州地區往往多雨,因此桑乾河經常發生洪澇災害。
這就迫使百姓們不敢在離河邊太近的區域開墾農田。
而朔州的其他地方又多是丘陵,山地因此又不好開挖河道。
這就造成朔州明明守著一條大河但是卻需要靠天吃飯。
李治等人來到此地之後,發現許多農民頭頂著烈日在從很遠的地方取水灌溉。
然而由於道路難行又沒有載重量足夠大的運輸工具因此每次取回的水量非常有限。
李治在朔州刺史王光宇的陪同下觀察了許久之後忍不住歎氣道:“如此下去不等田地澆完恐怕就已到了秋收之日了。”
王光宇無奈地說道:“晉王殿下恕罪,下官無能,如今能夠想到的辦法也就隻有如此了。”
李治道:“此事怨不得王刺史,實乃地理條件所限。”
王光宇開口道:“素聞殿下多有奇謀,不知有何辦法能夠解我朔州之難?”
李治道:“王刺史莫要聽信那些捕風捉影的閒言,本王也不過一普通稚童,豈能萬事皆可迎刃而解?”
說完這話以後他繼續開口道:“我等還是先到各處轉轉,看看可有意外發現。”
王光宇聽了這話以後便帶著李治等人在朔州境內轉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