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心滿意足地視察了他的新船以及環球航運公司的新雇員。
雖然範德比爾特對兒子的教育和管理非常失敗,但是在管理下屬員工這方麵,範德比爾特還是很成功的。
不少船員和船長依舊懷念給範德比爾特打工的日子。
正當梁耀準備離開港口,返回聽濤園的時候,兩艘中式帆船乘風破浪而來,駛入了聖弗朗西斯科港口。
“梁公子。”
昔日在開普敦號上對梁耀呼來喝去的引水人(說好聽點是非法移民中介,難聽點就是跨國人販子)張炳良恭恭敬敬地朝梁耀磕了個響頭。
“我不是官,也不是你父母,你不必拜我。”梁耀淡淡地說道。
“梁公子是有功名的人,有功名日後便是當官的人。”張炳良說話很好聽。
“難道我還能拿大清的功名當花旗國的官不成?”梁耀隻是覺得好笑,拍馬屁都不會拍。
“不必如此作態,我若是小肚雞腸之人,也不會有今天這般成就,希望你能夠長個教訓,彆再做洋人的狗,仗著洋人給你撐腰欺侮自己的同胞。”
“洋人算什麼?洋人在梁公子麵前還不是服服帖帖的,有了梁公子,小人願做梁公子的狗!”張炳良口不擇言地說道。
“這兩艘船,是誰家的船?”
梁耀指了指兩艘中式硬帆船說道。
這兩艘中式帆船排水量少說也有八百噸,船上的水手亦是十分精悍,還有洋人雇員,不像是普通商人能有的商船。
能在清廷寸板不許下海的禁令下出海,需要的可不僅僅是膽子大那麼簡單,更需要在當地有強大的勢力和財力,讓當地的地方官閉嘴。
“這是十三行總商伍家的船。”張炳良說道。
“伍家?”
“對,怡和行伍四爺的船。”張炳良說道,“伍四爺是專程來找梁公子的,小人這就給梁公子引薦。”
“伍家的消息倒是挺靈通。”
“梁公子雖發跡不久,但梁公子有所不知,您發財的消息現在在廣州可是人儘皆知,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人冒死來三藩淘金。”剛剛從地上爬起來的張炳良說道。
十年前的鴉片戰爭,大英不僅打趴了大清,《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的條款也打破了十三行行商對外貿易的壟斷。
所謂的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也成為了過去式。
如果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這場戰爭中贏麻了,那廣州十三行的行商們則是在這場戰爭中輸麻了。
戰時募兵造炮的錢是十三行出的,廣州城的600萬兩贖城費是十三行出的,就連戰爭賠款也有很大一部分被攤派到這些行商頭上。
這些肥的流油的行商,說到底也就是愛新覺羅家養的肥豬,想什麼時候宰就什麼時候宰。
此時的廣州行商風光早已不複往昔,但還沒徹底瘦死,擁有的財產還是相當嚇人的。
“我在廣州之時就聽到過不少關於梁公子的傳言,梁公子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今日一見果然是難得一見的青年才俊。”
來者是伍家四子伍元華,伍元華雖乘船遠渡萬裡重洋,但他並無疲憊之態。
伍元華看到梁耀竟然剃發,心中甚是詫異,不過他沒有將他的詫異表露在臉上。畢竟這次來三藩,他是有求於梁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