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月初生風滿林,千騎狂奔的威勢踏破了關西的寧靜。
出了鹹陽範圍,渭水的河道便肉眼可見的變窄,隴西渭州,便算是以渭水之源而得名。
天色蒙蒙亮,李世民駐足岐山太公廟,下令麾下千騎在此休整兩個時辰。
太公廟,顧名思義,祭奠的正是那位開創周朝天下八百年的兵家鼻祖薑尚薑子牙。
大唐以武立國,李世民更是以戰功起家。
到了太公廟前,自然要瞻仰一番這位古之先賢。
至於為何說是瞻仰,而不是祭奠,則是因為李世民的身份是君,而薑尚是臣。
自古以來,隻有臣祭君,還沒有君祭臣的先例。
李讓手捧信香陪著李世民走進廟宇,守廟的廟祝急忙上前見禮。
“見過二位貴人,貴人可是要為太公上香?”
廟祝不敢和為首的李世民說話,畢竟門外千騎不是吃素的。
所以他問話的對象隻能是落後李世民半米距離的李讓。
李讓點點頭,舉起手中粗大的信香示意了一下,廟祝便很有眼力見的退場了。
像這樣的貴人,自然是看不上廟中粗糙濫製的香燭。
但貴人一向出手大方,就算不買廟中的香燭,留下來的香火錢依舊足夠廟祝過上一陣好日子。
李世民負手看著大殿之中的薑太公泥塑。
李讓上前一步,將手中粗大的信香點燃,插進香鼎裡,又默默的退回李世民身後。
李世民頓足半晌,這才轉身走出房門。
廟前的廣場之上,親衛們已經搭好一頂規模不大但奢華至極的帳篷。
待李世民鑽進帳篷,一群便衣打扮的宮人便迅速守住帳篷的四角,另一群宮人則是開始搭建灶台,將從宮中取出來的各類食材一一取出,開始為李世民準備膳食。
李世民有帳篷住,其他人可沒這麼好的待遇,隻能各自尋地方開始小憩。
李讓找了一個角落,從戰馬上取下一塊毯子鋪上,靠在角落裡沉沉睡去。
這一次李世民算是微服私訪,除了少數幾個心腹之外,基本上沒有人知道李世民此刻已經到了岐山太公廟。
與此同時,大唐北方各大城市也隨著太陽升起,開始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天。
為何說不同尋常,隻因今日各大城池之中多出來許多此前從未有過的叫賣聲。
“號外號外,大唐人民日報正式發行,走過路過彆錯過,隻需一文錢一份......”
“新鮮出爐的大唐人民日報,時事政治,娛樂八卦,詩詞文章,應有儘有......”
“賣報嘞,賣報嘞,新鮮出爐的報紙,隻需一文錢一份,一文錢,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卻能買到大唐所有的消息......
“昭應縣侯殺害娘舅真相為何,陛下遲遲不作回應又是為何,你想知道真相嗎,儘在大唐人民日報...”
此起彼伏的賣報聲,響徹了大唐各大城市的每一個街道。
長安、洛陽、青州、河中、晉陽、涇州、渭州......
一座又一座的大城剛剛自黑夜中清醒過來,此起彼伏的賣報聲便充斥在這些大城之中的大街小巷。
尤其是書院,衙門,青樓,集市這些人員聚集的地方,更是每隔數百米就有一個垂髻童子手持一疊厚厚的報紙大聲喊叫。
長安的街頭,無數的賣報小郎君穿梭在各個坊市之中,尤其以朱雀大街為最。
幾乎每一家勳貴府邸門口都有一個垂髻的賣報童子守著。
“報紙,賣報紙,昭應縣侯行蹤若何,陛下是否有袒護之心,一切真相,儘在大唐人民日報......”
“走一走看一看咧,新鮮出爐的報紙,不好看不要錢咧......”
聽見此起彼伏的叫賣聲,神色匆匆的百姓停下了腳步,激揚文字的士子放下了毛筆,見利忘義的商人推開了美婢......
“報紙,什麼東西?”
一些百姓麵上露出疑惑之色。
但許多讀書識字的人,在聽見報紙上有關於昭應縣侯殺害娘舅一事的真相之後,卻是紛紛慷慨解囊。
一張一尺見方的報紙,還是用上好的竹紙印製而成,放在平日,一文錢買張這種品質的白紙都買不到,現在卻能買到整個大唐都在關心的真相。
不僅讀書識字的士人們踴躍購買,就連許多不識字的老百姓,也願意掏一文錢,來湊一下這個熱鬨。
不認字不要緊,可以找認字的人念給他們聽。
同時,各州刺史府,各縣縣衙門口也張貼出來最新款的報紙。
官衙門口的邸報台,有專門的文吏將報紙上的內容念給百姓們聽,所以此處聚集的人群也是最多的。
然後,大唐炸了!
不是從傳統意義上的炸了,而是人心炸了。
百姓們知道報紙上的內容之後,眼珠子瞪得老大。
士子們看完報紙的內容之後,內心燃起熊熊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