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形之下,敘州經東川郡前往大理的道路便好走得多。如果控製了大理,再往南可以前往交趾、占城、高棉、素可泰、蒲甘等王國。這些王國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經濟也頗為發達,也傾慕中原文化,漢地的商品在此供不應求。霹靂軍如果開拓了這些商路,將會獲得豐厚的利潤,並采購到急需的各種戰略物資。
更重要的,奪得大理之後,可以與流求建立更加緊密的聯係。流求與巴蜀的聯係,最方便快捷的線路便是沿江上溯。但這條黃金水道上,卻並沒有大規模貨物和人員往來,而隻有書信、圖紙和零星的人員往來,貨物來往的規模也極小。來往兩地的霹靂軍人員需要喬裝打扮,晝伏夜出。饒是如此,也常常在路上受阻於貪官汙吏,甚至被關押、扣留。
但現在巴蜀與流求兩地之間的聯係,很少走長江水路,而是經耗時長且更艱險的廣南西路和播州。流求的船隻出發後,先走海路到欽州,然後再上岸前往播州,到達瀘州之後再走水路到達崇慶府。此路先是海路,然後走陸路和水路,故隻能運送小規模的貨物。正因為如此,流求無法得到急需的機器設備、優質鋼鐵、火炮零件、新型火藥等物資,而巴蜀也無法得到流求自產或購自海外的金銀、銅、火油、硝、磷等緊缺資源。事實上,紅薯、土豆、玉米、棉花、南瓜等從新大陸帶回來的農作物種子,也是經廣南西路和播州,偷偷帶到了巴蜀大地。
交趾的海岸線漫長,其境內有不少優良港口。大理國的東南部與交趾緊鄰,且有大河相連。此河在大理境內叫元水,在交趾境內叫紅河,直接通往大海。霹靂軍控製大理,便意味著獲得了出海口,使得與流求的大規模人員和物資運輸成為了可能。除此之外,大理南部還有一條叫蘭滄水的通航大河,長達數千裡,流經占城、高棉、素可泰之後,彙入南洋。其入海口離霹靂軍在南洋最重要的據點——星島,隻有不足千裡。這條河,後世叫瀾滄江,國外叫湄公河。
實際上,加強與流求的聯係,才是歐陽軒選擇南下戰略的最重要因素。雖然餘柱、夏大根、李開鵬和錢老大等高層對歐陽軒都忠心耿耿,公司各級管理人員對巴蜀也有極強的向心力,但流求孤懸海外,再強烈的感情也抗不住時間與距離的侵蝕。流求眼下人口已近二百萬,且人口還在迅猛增長。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移民思想差異本來就大,並沒有經過霹靂軍的艱辛起家經曆,對歐陽軒理念的認識自然不會深刻。
霹靂軍的理念是“驅逐韃俘,振興中華”。流求人口中,遭受過蒙軍燒殺搶掠的北方移民倒好,尚能接受這個理念,但大部分移民均來推自南方沿海,並未有過兵災之禍,隻是為了吃飽飯而上島。經濟基礎決定人的思維,眼下能吃飽飯、有房住,生活也安定,他們從內心深處並不十分情願過艱苦奮鬥的日子。眼下流求才獨立發展四年,如果長期下去,社會層麵上必然會發生離心傾向。
歐陽軒清楚,對於這個問題,無論流求公司高層強力壓製,無論怎麼加強思想教育,效果都不會太好。唯有的辦法是,打通兩地之間的聯係,通過大規模的人員交流和物資往來,讓巴蜀與流求在經濟上深度捆綁,才能讓兩地融為一體,凝聚起強大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