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就是他也覺得應該這麼做,隻是需要更加謹慎一點。
朱允熥有些意外的看了他一眼,他沒有想到這個吏部尚書平時不哼不哈,沒有什麼存在感,但是關鍵時候卻能說出這樣一番話來。
其實他並不清楚的就是,這個張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算是他的人,自從朱標當上太子之後,這張紞擔任的就是東宮侍讀,深得朱標的器重。
後來由朱標的舉薦才步入官場之中,後來官至布政使,做事情非常的嚴謹,連朱元璋也對他很是器重,因此才在洪武三十年自己即將退位之時,把張紞提拔到吏部尚書的位置上!
這時候朱允熥笑著開口問道。
“有什麼話儘管直說,方學士就在這裡,把話攤開了說清楚,看能不能夠商議出來一個章程,如果要是覺得心有所得,回去也寫個奏折遞上來。張尚書身為吏部尚書,掌管天下官員考核之事,與科舉也是息息相關,所以希望你能夠秉持公心,說出一番真知灼見來!”
方孝孺聽到這話也是拱手行了一禮,對著張紞說道。
“所謂理越辯越明,這隻是我的一些粗淺想法,張大人若是有什麼高見還望不吝賜教?”
張紞趕忙還了一禮,然後這才開口說道:“恢複唐朝製度,這並不現實,畢竟朝廷開科取士,要的是全才而不是專才。而且這一次南北之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過於注重文風,這難免會讓以後的官員隻會憑口舌之利而無治理職能!”
說到這裡,他轉過身來對著朱允熥拱手行了一禮,這才繼續說道。
“這北方學子雖然說文風不盛,但是偏重於實際,原因便是北方多戰亂,情況瞬息多變,在這方麵是強於南方學子的。因此目前朝廷想要進行科舉改革,應該著眼在這上麵,文風和實績並舉,如此一來兩難自解!”
朱允熥聽得連連點頭,很充滿讚許的說道。
“你說的不錯,看起來你也是一個有心之人,吏部交給你,我也就放心了,回去之後將自己的想法整理出來,寫成一個奏折呈上來!”
張紞這時候則是拱手再行一禮。
“陛下,這法子雖好,但卻要緩緩圖之才行!”
朱允熥眉頭輕輕一挑開口問道。
“這話是什麼意思?”
張紞深吸了一口氣,朗然說道。
“畢竟朝中南方官員居多,連陛下的身邊也多是南方官員,這已經是既定事實,如果猛然轉變,恐怕南方學子也會對此不滿。因此以我之見,應當一步一步來,眼下想要解決目前的事情,最好的辦法便是加試一場,陛下可以增加一定的內容!”
朱允熥一聽就明白過來他說的是什麼意思,說什麼學子不滿,恐怕是擔心那些官僚集團借此做些彆的什麼事情!
不過張紞說的也是實際情況,考慮片刻之後,他緩緩的點了點頭。
“你說的有理,那你回去以後想清楚,把自己的想法都寫下來,如果這一次問題解決的美滿,那就可以定為常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