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也不理會這個,隻是看著曹叡的記錄感覺其也不容易:
“親眼看母親被賜死,又不為父親所喜,早年勵精圖治,後來受困於消渴症,還有司馬氏之不臣……”
龐統整理心情道:
“直到身死之日才立太子……看來由此才有司馬氏可趁之機?”
孔明默默算了一下,依稀記得此前光幕隨口說過曹叡執政十四年,若由此推算……
“曹叡死時,至多三十五歲?”
“那倒也難怪了。”張飛嘟囔道:
“好不容易坐了這個位子,誰能想到才三十多歲就要死了啊。”
相較之下,益州眾人對那個神秘的唐朝更感興趣一些。
“這唐……不見趙高之舊禍乎?”張鬆感覺難以理解。
“這又如何?”劉備長歎一聲道:
“若光幕所言無錯,此唐國祚將儘之時,有天子更是靠著宦官矯詔登基。”
張鬆啞口無言,以趙高作比本就是不想說十常侍,但合著這對於前朝之禍是複刻了一遍?
“何須唐?大哥你忘了黃皓?”張飛不以為意:
“咱們從光幕上看著好像百年一瞬,但可能五六十年就足夠讓人忘了祖墳是朝哪兒了。”
劉備既怒且驚又喜:
“翼德竟有如此見識?散場後須記得去親身參與成都內河道疏浚。”
張飛苦著臉答應下來,他可還記得入城時候嫌棄那些水溝臭氣熏天呢。
……
對於這個在唐朝得到醜諡的太監,李世民的回應簡簡單單:
“當立祖訓,嚴禁宦官乾政!”
侯君集有點遲疑道:
“大家,這既稱父子,可見此獠得勢不止一朝。”
李世民眉頭再次皺了起來。
侯君集求助的目光看向了房玄齡:
“玄齡,光幕可有言這玄宗入蜀之後是何境況?”
房玄齡搖了搖頭簡述了一下:
“隻知這亂應是平了,然國力大傷,為吐蕃所趁,失了河西。”
此時杜如晦忽然插嘴道:
“安史之亂時我唐詩仙李白有詩句。”
“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
侯君集神色巨震,張了張嘴巴,但最終什麼都沒說出來。
少帝,日月雙懸,這意思實在是太過駭人,但現在由不得他們不想。
晚唐處處都能見到安史之亂的影子,如此浩劫,能靠逃入成都的玄宗平了嗎?
李世民神色明滅不定,最終隻是簡單說了一句:
“先看便是。”
【古代的皇帝,有人做過圖表統計,495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僅為五年。
曹丕屬於是剛剛跨過及格線,而有人則是遠超這個平均線。
比如在位時間位列第七的玄宗,比如位列第八的劉禪。
相較而言劉禪的帝位坐的波瀾不驚,前麵有諸葛武侯代練,武侯病逝後有出師表指導。
史書評價上,一個庸字貫穿始終,評價也相對簡單清楚。
仁善當然是算得上的,自武侯起至阿鬥終,季漢僅在魏延之亂給了夷三族的處置,其他時候鮮有大刑,屬於是和三國魏晉的“九族消消樂”版本對著乾了。
另外就是因李邈在武侯死後誣其為狼視虎顧之徒,被阿鬥誅殺;劉琰懷疑妻子與阿鬥私通,私罰妻子辱及阿鬥,被斬。
劉琰這個屬於私仇,不評價。
李邈其人,在劉備入蜀時就鬨過笑話,新年敬酒時指責劉備取益州失節。劉備反問那你為何不幫劉璋?李邈大言不慚回答說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當時就有人請誅李邈,被武侯保了下來。
阿鬥估計也是考慮到這一茬,所以對李邈很膩歪:若無相父你早死,還能反咬一口的?
而除了殺此三人外,直至亡國,對於阿鬥之禍最嚴厲的指責也不過是百姓“麵有菜色”。
但除此之外也不能否認阿鬥於大節有虧。
武侯死時是奈何秋風五丈原,長歎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阿鬥投降時,將士鹹怒,拔刀砍石。時年62歲的薑維密信阿鬥: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
薑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
相較之下,阿鬥便是“此間樂不思蜀也。”
與薑維放一起就讓人倍感諷刺,難免讓人遷怒於阿鬥。
隻覺得薑伯約一腔熱血,半縷忠魂,說與野狗聽。】
抱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