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已經可窺見唐軍對於番邦之蔑視,對軍功之渴望。
“巨唐風範,可見一斑!”
侯君集隻覺得嘴裡發苦:你們要不要都這麼猛?
【高仙芝本身是高句麗人,因深入萬裡滅國之功,並且也蹭到了李林甫的政策紅利,成功升任安西節度使。
而此時的中亞地區已經風起雲湧。
中亞地區此前的霸主是突厥汗國,在被太宗和高宗接力滅掉之後,出現了真空期。
唐朝並不能短時間內接管中亞,於是中亞的西邊,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順勢崛起,大肆侵占。
749年,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被推翻,阿拔斯王朝建立。
阿拉伯帝國的內亂波及到了中亞地區,昭武九姓也借機響應,一時間中亞亂成了晉西北。
麵對此景,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判斷,這是一個重新恢複唐帝國對於中亞威懾的機會,所以果斷出兵。
而他的目標,就是地處中亞交通樞紐,且不服唐朝反複橫跳的石國。
十一月出兵,三月班師,高仙芝滅朅師國,滅石國,滅突騎施國,儘俘其王,順便還滅了吐蕃一個部落,擒其酋長。
這一乾人等被高仙芝皆儘送於長安,其中石國國王一乾人等皆被玄宗下令,斬於闕下。】
光幕上,地圖再次拉高,貞觀君臣顧不得去理會不靠譜的玄宗,仔仔細細盯著這副地圖。
雖然旁邊李世民也抄錄了一副,但遠沒有後世這用了未知技術的地圖方便。
他們能從後世的地圖直觀看到突厥汗國的興衰,以及那個名為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房玄齡摸著胡子有點好奇:
“這什麼倭馬王朝與阿拔斯王朝俱稱阿拉伯帝國。”
“那我等大唐大漢應是俱稱華夏帝國?”
杜如晦對此笑著搖頭:“玄齡此時怎麼就忘了?俱稱中國。”
略過國彆稱呼,地圖上的這個阿拔斯帝國擴張速度讓貞觀君臣看的心驚。
“吾唐滅這突厥,好處卻讓彼輩獨享?”李世民不能接受。
對唐來說,滅突厥隻不過是為了掌控西域而順手為之,但誰能想到這不禁打的汗國,輻射疆域竟如此之大?
侯君集趕忙站出來:
“大家何憂?我唐獨強,則彼輩不足為道。”
李世民緩緩點頭,指望遠交近攻什麼的太麻煩了,還不如強軍破之,儘掃不臣。
而且若是與吐蕃媾和,不能儘控西域何來盛唐?
隻是……看著這阿拉伯帝國的擴張速度,李世民感覺雙方遲早都要碰一碰。
【石國被破之後,高仙芝與石國的貴族們約定不擅殺人,因此石國的貴族們都痛快投降。
畢竟當時舉世聞名的長安有無儘榮華富貴,石國貴族們去長安路上都已經在幻想成為天朝子民後的奢靡生活了。
隻是沒想到等來的卻是玄宗的命令“儘斬”。
消息傳回西域,諸胡皆怒,而且還有僥幸逃脫的石國王子在其中奔走,渲染唐軍之殘暴意圖複國。
高仙芝的震懾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迫使中亞諸國與阿拔斯王朝聯合到了一起,圖謀安西四鎮。
高仙芝對此渾不在意,得到消息之後決定先發製人,禦敵於國門之外。
當時也在安西的岑參在送高仙芝出征時,作詩讚曰:
都護新出師,五月發軍裝。甲兵二百萬,錯落黃金光。
751年七月,高仙芝率兵兩萬到達怛羅斯,很快在這裡發現了中亞諸國聯軍,雙方人數持平。
大唐武士自然不帶怕的,弩手、弓手、陌刀隊、騎兵按梯次布置,打的中亞諸國聯軍岌岌可危。
關鍵時刻,阿拉伯帝國達烏德和齊雅德率精銳支援趕到,雙方兵力對比已經來到了兩萬對十萬。
雖然兵力有數倍差距,且阿拉伯帝國援軍中有重步兵與重騎兵這種精銳部隊,且兼具了學自拜占庭帝國的複合弓箭雨和密集長矛陣。
但高仙芝依然認為——優勢在唐!
雙方在怛羅斯城下發生了激烈對戰,唐軍之英勇讓中亞人膽寒,窮途之下,更是從怛羅斯城中又征調三萬人加入戰鬥阻擊唐軍。
麵對兩萬對十三萬這種兵力差距,高仙芝下令“後退對峙”,以尋覓戰機。
雙方對峙五天之後的深夜,唐軍中的突厥人葛邏祿部眾忽然反叛,從東北方向對著袍澤舉起了屠刀,唐軍陣腳大亂,阿拉伯人趁機以重騎兵強衝高仙芝中軍大營,唐軍全線潰敗。
本欲收拾殘部於次日決戰的高仙芝在李嗣業苦勸之下最終決定撤軍,阿拉伯人已經完成了合圍,最終隻帶了千餘眾唐軍撤出。
怛羅斯之戰本應該成為兩大帝國爭奪中亞歸屬的熱身戰,但不過短短三年後,安史之亂爆發,一切都成了泡影。】
而光幕中,貞觀君臣們也看到了廝殺中的怛羅斯戰場。
身著紅色明光鎧的唐軍死戰不退,精銳的弩手與弓手沉默著交錯射擊,形成一道道箭雨壓製敵方。
麵對騎兵衝鋒騷擾,著輕甲,手持長柄巨刀的唐軍怒聲嘶吼,一刀劈下,人馬俱碎。
而另一方麵,那身著黑衣的阿拉伯帝國也讓他們大開眼界。
身著全鎧的重步兵,人馬皆俱甲的重騎兵,以及手持一種似乎是新型弓的弓手部隊等等。
雖然最終結果不儘人意,但貞觀君臣的熱情被完全調動了起來。
李靖更是起身大聲道:
“好男兒,當此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