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大漢朝的靈魂人物。
除去天子之外,還有一個繞不開的使節:蘇武。
揚名匈奴,功顯漢室,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不失國格。
而這王玄策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使節姿態。
同樣受辱,同樣將生死置之度外。
不同的是這王玄策似乎從頭到尾都沒有苟安的想法。
不耗唐之一兵一卒,以國威驅藩屬國之兵,降雷霆之罰。
“如此才略,做使節可惜了。”
張飛第一時間產生的就是如此想法。
法正搖搖頭:
“這唐將才泱泱,投身軍旅,反倒可能成庸碌之將,難以此出彩。”
張飛頓時覺得很有道理。
這唐似乎從沒缺過將才,甚至皇帝就是最能打的一個之一。
胡人能效死命,甚至貴為可汗者都棄尊位而奔大唐為將。
人人皆欲爭先的情況下,武將想要出頭那真是難上加難。
“如此倒也難怪這大唐個個都是將星,而且皆欲效險。”
就如攻那於闐國,地圖上也看得明白,那龜茲國已滅,西突厥與於闐的聯係也已經被斬斷。
大可穩固龜茲之地,對於闐徐徐圖之,如此也最為保險。
但這唐將偏不,搏功不惜身,幾乎是奮不顧身僅領五十人直趨王都,勒令朝唐。
可見大唐將軍們立功之迫切。
不過法正倒是有點好奇:
“這王玄策所驅者並非唐軍,竟也能勢如破竹。”
“如此富足之地,何以如此不堪一擊?”
【不過既然聊到了天竺,咱們也可以額外說一說這片神奇的地方。
關於天竺的戰鬥力為何這麼差,種姓製度讓下層士卒缺乏死戰之心,這隻是其一。
印度平原確實稱得上天饋之地,輕輕鬆鬆養活十四億人口並且還能做糧食出口貿易,但缺點自然也是有的。
最關鍵的就是有鐵礦,但是缺煤礦,沒辦法像咱們古代那樣,發展出來百煉鋼、灌鋼法、炒鋼法等等技藝,也就沒有辦法研究上好的鎧甲和兵器。
冷兵器時代咱們也都知道,刀劍可以隨便把玩。
私藏弓弩的話輕則論罪重則流放,私藏鎧甲輕則絞刑重則族誅。
在冷兵器時代盔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沒有盔甲不僅導致天竺兵員戰鬥力低下,同時還導致中央軍和地方軍難以拉開技術代差,王朝的統治難以穩定長久。
這也是王玄策打起來勢如破竹的原因。
其次也是因為地方太富饒了,都是適合耕種的大平原,反而導致無險可守。
用咱們都熟悉的話來說,印度是一塊標準的四戰之地。
隨後還有一個最致命的問題,印度不產馬,連簡陋的輕騎兵都發展不起來。
最終結果就是穿著鎧甲騎著戰馬的波斯人、馬其頓人、大夏人、安息人、月氏人、白匈奴人、蒙古人等等穿過開伯爾山口後,個個都如戰神一般勢如破竹,將天竺輪番征服。
在這種情況下,王玄策打起來自然也是勢如破竹。
不過咱們後世聊到王玄策的待遇時,多有分歧。
有個說法認為王玄策滅國卻沒拿到好處,反讓吐蕃獲利,所以最終李世民不怎麼開心,也就對王玄策比較苛待,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一個個說。
貞觀年間的吐蕃對印度是不太上心的,因為雖然能去印度,但路非常非常難走。
也因此鬆讚乾布僅讚助了一千二百兵馬,若是吐蕃真的有心插手天竺,直接出萬兵,對吐蕃來說不算困難。
曆史上吐蕃打到天竺是安史之亂後的事情了,那時候吐蕃已經徹底侵占了河西和西域,可見即使對吐蕃國內的野心家來說,大唐的疆土比天竺香多了。
而且貞觀後期屬於大唐和吐蕃的蜜月期,雙方翻臉要到王玄策滅國十五年後了。
以及還有一個證據是開元初,位於東天竺的個失蜜國遣使來朝貢玄宗,還給帶了封信:
有國以來,並臣天可汗……臣身與中天竺王厄吐蕃五大道,禁出入……天可汗兵至勃律者,雖眾二十萬,能輸糧以助。又國有摩訶波多磨龍池,願為天可汗營祠。
話說的很明白,一直認天可汗這塊招牌,也一直在遵命防守吐蕃進入天竺。
而且還希望大唐去討伐勃律國,隻要人馬不超過二十萬就能把糧草包了。
最後是幫摩訶波多磨龍池國傳話,“願為天可汗營祠”是願意讓大唐在自己國家內駐軍。
其次王玄策也算不上苛待。
去之前是右衛率府長史,正七品上。
回來後嘉朝散大夫,從五品下。
唐朝官員品級是九品三十階,一年一考核,綜合四年的考核結果,合格才能進一階,政績很好才能升多一點,並且超過五品的官職需要上報皇帝決定。
在這套係統裡,王玄策直接擢升五級,並且五品開始是被皇帝記在心上的。
真要說對王玄策最無情的應該是命運:
帶回來的天竺醫生並沒有醫好二鳳的病症。
剛剛簡在帝心,結果皇帝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