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殿中三人頓時都在唉聲歎氣。
雖然心中早有準備,但真的眼睜睜看著那趙構與嶽飛分向南北,清清楚楚聽著光幕說自這趙構上位起便是南宋了,趙匡胤和趙普也還是難免黯然神傷。
畢竟歸根到底來說,這份基業終歸是他趙大親手開辟出來的。
雖然後世對他所用的手段頗有微詞吧,但隻需想想那“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句,便會讓他不去計較許多。
因而清清楚楚看到這基業之亡續,趙匡胤一時間也是百感交集,不由得問道:
“若是這……”
但旋即趙匡胤就自己搖了搖頭。
他本想問若是這趙構真能聽了嶽飛之言一起北伐的話,那是否不至於有兩宋之分?
但想想那靖康之醜,看看那勳貴百姓皆為奴之景,便覺得自己糾結這些分外可笑了起來。
若是君臣真有死戰之心,何至於落到眼下此般境地?
而且就算續了北宋命祚又如何?
能北伐平金虜,迎回漢兒,滅其國絕其祀,雪此恥,那才算有可取之處!
至於徽欽二人,不如死了更叫人痛快!
甚至趙匡胤還遺憾不能親口問問,這徽欽二人被金人當牲畜一樣牽著北上的時候。
路過那軍民死戰的太原,路過那被逼反的幽州的時候。
忠骨遺於野,萬裡悲漢歌。
此等沿途所見可有讓二人有絲毫愧意?
還是說更多隻在懊悔沒有儘早南逃?
“臣倒是懂了這後世為何獨念嶽飛了。”
祖籍幽州薊縣的趙普輕歎:
“三度從軍,雖敗雖遭貶仍不改其誌,此等仁人義士存則宋存也。”
而反之嘛……其中的意思也不言而喻,劉翰頓時有些為嶽飛鳴不平:
“金虜皆蠻夷,我宋有可戰健兒有兵甲之利,有堅城禦敵且河北之民必不從金,嶽將軍如何能為那金所敗?”
趙普頓時有啼笑皆非之感,但想想那模糊猜出來的嶽飛命運就又笑不出來,隻是略略點了點頭。
……
“這趙構怎麼沒被這金國給一起擒了呢?”
張飛話語間滿是毫不掩飾的遺憾:
“這嶽武穆救的是他趙宋的基業,結果嘿,這趙構反倒還老大不情願。”
“莫非真是姓完顏的?”
這顯然是玩笑話,其他人也不太在意,隻是馬超還是有點困惑:
“這趙構身為天子卻還怯懦至此,當真不怕萬世恥笑嗎?”
與其說是疑問,不如說更像是慨歎。
畢竟對馬超等人來說,大丈夫在世,當提七尺劍,當升天子階,當立不世功,當揚萬世名,此皆理所當然之事。
如此庸庸碌碌存身苟活即便能壽至百數,於家於國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