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岩縣糧食局在縣城南門十字街以北的繁華街道上,有一棟獨家獨戶的三層辦公樓。局機關有職工22人,辦公條件寬敞。辦公樓後麵是一大片獨家獨院的平房家屬區。家屬區一邊緊挨著縣廣電局和新華書店,一邊是帶院子的一排平房庫房。家屬區後麵是大片民房。
黃岩縣糧食局管轄著全縣19個國有糧站,5個糧油收購加工廠。各糧站和加工廠共有職工226人,是縣上下屬單位多,職工隊伍龐大的部門之一。
縣糧食局有三位領導,除了裴太峰,還有兩位副局長。縣糧食局設立黨總支,因裴太峰是非黨乾部,由一位副局長黃振林兼任黨總支書記。
裴太峰任縣物資公司經理時,因為業務上的原因,很少下鄉,對各鄉鎮情況不熟悉。縣糧食局在全縣每個鄉鎮都設有糧食收購供應站,負責各鄉鎮每年的糧食油料收購,為鄉鎮機關和相關群眾供應米麵和成品油,為廣大貧困群眾供應國家返銷糧。糧站是縣上和各鄉鎮機關不可缺少的單位之一。
裴太峰上任縣糧食局長後,召開局機關乾部大會,與職工們見麵。聽了兩位副局長和相關人員的工作彙報,裴太峰腦子裡對糧食工作有了大概印象,對糧食局業務職責有了初步認識。
為了掌握全縣糧食係統全麵情況,裴太峰在上班七天後,就帶著副局長白武周赴各糧站調研。
白武周擔任縣糧食局副局長已經6年,陪過兩任局長,今年38歲,對糧食工作非常熟悉。
裴太峰和白武周坐在單位的北京吉普車上,一路走著,白武周與裴太峰閒扯似的交流著糧食局和全縣糧油企業工作。
聽白武周說,國有糧食企業目前這種半死不活的現狀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必然現象。要適應國家宏觀管理體製的調控,應對今後糧油價格全麵放開的市場經濟導向,必須對國有糧食企業進行改革。
國有糧食企業目前的主要業務還是傳統的糧食油料收購存儲,糧油加工和糧油銷售。在市場經濟衝擊下,各糧站糧食油料收購量不足,糧油加工產品種類少,麵粉、大米、成品油銷售量銳減,虧損麵有增無減,效益嚴重下滑。
裴太峰奇怪事關群眾吃飯問題的糧站,這麼好的崗位,這麼優越的職業,為何會出現這麼大的麻煩?照理說,隻要有人,就得吃飯。群眾要吃飯,糧站就能生存,這是天經地義的啊!
白武周隨口說著,自今年4月1日縣上國有糧食企業隨全省統一放開城鎮居民糧油統銷價格,憑城鎮居民口糧本供應糧油的政策從此取消,隻保留軍供,救災,救濟口糧供應的全省統銷價格。其它群眾糧油買賣與市場糧油價格一致,執行市場調節價。
這樣,各糧站糧油經營實行兩條線運行。一塊為計劃經濟的政策性經營,又稱平價經營,屬宏觀管理的範圍;一塊為商業性經營,又稱議價經營,由市場自發調節,屬微觀管理的範圍。
由於政策性經營這一塊用量不大,雖然國家補貼,但不足以彌補商業性經營的虧損。
裴太峰又隨意問各糧站為何經營虧損。按照自己想象,隻要抓好糧油銷售,及時回籠資金,就像私人糧油店那樣經營,再加上一些政策性補貼,糧站生存應該不會有問題。
白武周抽著煙,分析著糧站虧損的原因。
從主管部門糧食局來說,還真正沒有把糧站當成企業來對待,還是采取計劃經濟那一套,吃大鍋飯。沒有建立科學的企業管理運行機製,糧站職工乾好乾壞都與行政單位乾部一樣,照樣拿工資。這樣就造成了政企不分,糧食局乾預糧站經營,糧站有困難有問題就找糧食局解決,解決不了,糧站就將問題擱置,從未想過這些問題應該自己解決。
由於政企不分,糧站沒有建立相應的激勵機製,職工積極性差。產權不清,責權不明,職工普遍認為糧站是國家的,是糧食局的,不是自己的。他們到糧站上班,不論效益好壞,國家就得發工資,生產經營中的損失由國家承擔,資產損壞了由國家補償,站長和職工們誰都不心痛。
糧食局對糧站站長和糧油加工廠廠長的任用,站長對糧站的管理仍然采用行政管理。收入分配上也是行政模式。
再有就是糧食流通渠道混亂,私人和國營糧站都收購、加工糧食,銷售米麵油等。誰的收購價格高,群眾就賣給誰;誰家米麵油質優價廉,群眾就去誰家買。
裴太峰裝作若無其事的聽著,心情卻異常沉重。他長期在商業領域工作,管理過物資流通企業,他認同白武周分析的這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真的存在,那糧食企業怎麼能搞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