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來自道衍的信息(1 / 2)

如今的京城宛如一顆鑲嵌在長江這條蜿蜒玉帶上的明珠,人口足有上百萬之眾,不僅是大明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池,亦是整個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朱雄英站在大天界寺所處的鳳山山頂,遙遙向不遠處的京城方向望去。

隻見城牆巍峨,城門重重,裡城門十三座,外城門又有新建十六座,城池遼闊,南北穿城四十裡之遙,若是繞城一周,甚至有一百八十多裡的路程。而城內的格局亦是錯綜分布,幾十條大街與數百條小巷縱橫交錯,金粉樓台點綴其間,寺廟宮邸錯落有致,碧瓦朱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長江水麵波光粼粼,各類船隻穿梭不息,那遠方若隱若現的風帆,就好似天邊雲瀑裹挾著船流淌下來的一般。

“孤帆遠影碧空儘,唯見長江天際流不到此地,委實難知此景為何。”

朱雄英喟歎一聲,然後扭頭道:“隻是這城西的莫愁湖畔,如今卻錯亂難治,不知大師有何良策?”

然而,這種對於未來的把握卻並不是其他人能夠理解的,就算是朱元璋,即便有些觸動,也不是能夠輕易轉變過來的,畢竟人腦海裡的觀念都是根深蒂固的,朱雄英想要光靠說來說動彆人是很難的,但是如果他能把他所設想這套東西落在實處,就有說服力多了,不僅朱元璋能理解,文武百官也都能從這個生活範圍內的例子看到到底是怎麼回事,到底利在何處。

但這對於朱元璋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其一是牙行莫愁湖畔鮮少有鋪戶坐商,皆是南來北往的遊商和京城附近的百姓,他們進不得內城去,便在此地聚集,而無論是租賃房舍還是貨棧,皆要仰賴牙行居中協調,這些都是被牙行把持的,故此大力整頓侵害最多的就是牙行的利益,而這些牙行都頗有背景,不少都兼著給京城中達官顯貴放印子錢的陰私勾當.貧僧知曉聖孫雄心壯誌,自然是不怕這些攻訐的,不過想要做大事,卻不能一味莽撞,若是把人都得罪光了,便是做成了到頭來也沒個滋味,反而為日後徒增煩惱。”

這些遷徙到莫愁湖畔的富戶來自全國很多個布政使司,在家鄉他們是一霸,在這裡他們什麼都不是,一切人脈、產業都需要推倒重來,莫說在京城權貴眼裡這就是來要飯來了,就是京中有點背景的勢力,都能反複拿捏他們,所以這些遷徙來的富戶,如今不過一兩年,便已經有破產賣兒鬻女的了,即便過得稍好些的,也早就沒了在地方當土皇帝時候的氣焰,各個苦不堪言,隻得低聲下氣的托人上疏,請皇帝改善他們這些“客戶(古代指從外鄉遷徙來的人口)”的處境。

道衍出主意很保守,把利弊也說的清楚,顯然他不打算乾交淺言深的事情,因此把其中的這些勾當都點透了,但拿主意得朱雄英自己拿。

而隻要把這些富戶遷徙出來,讓他們離開原有的鄉土環境,那麼他們就像是失去了毒牙的蛇一樣,再也沒有什麼威脅性可言了,畢竟在華夏古代的政治環境裡,有錢並沒有什麼用,隻有當錢能轉換成對應的影響力的時候,才有作用。

“大師但講無妨。”

在現代世界生活多年的朱雄英,很清楚發展工商業才是大明的出路,在農業上內卷,並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道衍點點頭,他已經明白了朱雄英的需求,自然可以給出對應的建議,畢竟道衍也在這裡待了好多年了,對於京城錯綜複雜的環境更加熟稔。

而這一步棋走的好了,他也就不必每天在皇宮裡逛該了。

莫愁湖是京城第二大湖泊,僅次於玄武湖,也是長江古河道的遺留部分,在東吳時莫愁湖一帶是江渚地區,唐宋以來秦淮河入江口泥沙逐漸淤積而慢慢向西北三汊河推移,長江主流道也逐漸向西北遷移,致使長江中的白鷺洲與岸邊相連,原長江與秦淮河交彙處的低窪地帶就留下了許多池塘和湖泊,莫愁湖就是這麼形成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