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山村一枝花6(2 / 2)

都是屁話,那肥料跟飼料有什麼關係?純糊弄人呢。

但有這個說法就行。彆人不懂啊。

這兩隻小豬就留下了。

然後方逐溪跟羅剛兩個又有新活兒了,每天往河裡去,打魚,撈蚌。那飼料裡要放血骨粉魚骨粉的,血骨粉彆想了,太難得。隻能在魚骨上想想辦法。還用就是,玉米,大豆那些,可沒有多餘的喂豬。隻能用豆腐坊的豆渣和油坊的豆餅,豆腐坊和油坊農場都有的,也不用去外麵找。往常這些也是喂馬喂牛。侯站長能說上話,給批個條子,勻一點出來還是能的。

因著要魚骨,還蚌殼,家裡到是跟著得了便宜,魚是不缺了。

平時忙起來都累得死死的,再加上如今這個環境,公家的東西,誰都不能私自取用。實在是饞得受不了的,才會偷偷的去河裡撈個魚摸個蝦的,還得偷著吃,不敢讓人知道。知道了,罰得很重的。農場有糾查隊,也有革委會,都管這些。派出所也管。實在想吃去公銷社買也行,但就是家門口河裡的東西,讓誰買誰能舍得花那個冤枉錢啊?就連向末,平時一斤半斤的肉買,都不買魚。

這下好了,有任務,可以光明正大的吃魚了。

可這不患寡而患不均,不能隻他自家吃魚。

怎麼辦呢?

方逐溪就往農場送魚。他跟羅剛兩個一天打不出來多少,就打司機班的幾個知青幫忙。一天能打出來幾百斤的魚,都往農場裡送。蒜已經收完了,過些天才要開始種白菜,平時沒有活的時候,大食堂是不開的。這麼多東西,李場長一看,召集在家的領導,開會討論吧,怎麼整?那這個是為了做實驗的,上麵給農場的生產任務是一年比一年多,工人就這麼些,地就這麼多,年年往外開荒地,能開出來的也是有限的。肉類也是有任務的,糧食連任務都難完成,還哪有喂牲口的了?這要是能研究出來飼料,不也是做貢獻嘛。但在沒出成果之前,你不好跟上麵打報告吧?

“分了吧,按戶分。”

最後就是這麼定的。集體嘛,人人有份。

然後農場的工人,按戶,一家分一條魚。沒成家的,還有住集體宿舍的知青,就按人頭,五個人一條魚那麼分。怎麼吃怎麼做人家領導就不管了。就一個要求,魚骨回收。

方逐溪還可發場風格了呢。他就要彆人不愛要的蚌啊,蝦啥的那些肉少的。分得量就很大。

向末會做,又舍得下料。蝦放少許油,用慢火炸得酥脆酥脆的,直接就能吃,越嚼越香。炸出來的蝦油,放上水下豆腐,加上蚌肉,再放上蒜頭、辣椒。鍋邊貼上玉米餅子,能香死個人。

她這飯做得香味都能飄出門外去。這不是就把蹭飯的招來了嘛。

向三哥三嫂把分得魚往隔壁一送,到點了拿著碗就來了。那這做出來,是不是得給二哥家送點兒,給大哥家留一碗?這麼一送一留的,就更多人聞到味兒了。

羅剛那人吧,有點兒死皮懶臉那個勁頭兒,但是不煩人。跟向末兩口子處得都挺好的。他是最早聞到味兒的。回去就跟知青點他幾個關係好的商量,就那麼一條魚,他們也不好做,還不如帶著魚到方家蹭飯呢。那就蹭吧,也彆隻拿魚,再花上兩毛錢買上二十塊豆腐,把分的口糧玉米麵兒背上半袋子。都來了。

這麼些人,家時的小鍋就施展不開了。

向末就支使這幫大小夥子乾活兒,在院子裡支上了一口大鐵鍋,乾脆在院子裡燉得了。又把徐紫苑叫上,讓她幫著和麵貼餅子。男的負責收拾魚,劈柴。徐紫苑跟幾個女知青不在一起吃飯,她們是五個人輪,每五天她能得一條整魚。她來也不空手,沒有魚的時候,就去買上二兩肉,來添個油水。豬肉一毛二一斤,二兩肉才三分錢。也能負擔起,再把辣椒蒜頭那些拿一點就差不多了,不算占便宜。

這麼一算,吃飯的十幾口子,一大鍋的河鮮燉豆腐,就玉米餅子。造吧。

吃的那叫一個肚圓兒。

吃完了嘻嘻哈哈的再幫著收拾一下。然後坐在院子裡聊天消食唄。

都是知青,向家兄妹的文化程度也不比他們低。能聊到一起,還有話題。

大環境在那兒呢,也不敢聊踩線的內容。那就聊工作吧。司機班的就說拖拉機怎麼用,什麼地有什麼限製,哪裡壞了怎麼修的。電工班的不聊電路。沒分到這種技術部門,出苦力種地的,那不是沒得聊。可彆說種地就沒有技術,有著呢。還有關於化肥的,關於飼料的,這都不是方逐溪發明的詞兒,早都有的東西。書上都有呢。大家也都在一起討論,你一言我一語的,誰在哪本書上看到過什麼信息了,誰誰誰家裡在哪個廠,生產過什麼東西啦。集思廣議的,其實很有用。

有些知青,不奔著蹭飯,就覺得這裡有學術氛圍,喜歡參加討論發表觀點的,要麼就帶著糧來一起蹭飯,要麼就是吃完飯了再跑過來隻參加討論。越聚的人越多。連向大哥都跟著在邊上旁聽了。

他一是怕這幫子小年輕的,腦了一熱,說些不該說的話,犯了錯誤再把他妹子他妹夫連累了。二呢,有他坐鎮看著,一般不會有人找事兒。三呢,彆看這幫子人愛意氣用事,還愛衝動。但是人家是真有文化,腦子裡有真東西,真能說出來個一二三的。他當是上課了,不虧。

沒到一星期呢,李場長,孫書記就帶著場領導來參加。還真接把每天的學習會給搬到向末家院子裡來了。某一天,孫書記來早了,到的時候向末他們還沒吃完飯呢,都招呼他一起再吃點,把向末的手藝誇得天上有地下無的,他就意思意思的嘗了一碗湯。然後場領導們的工作餐就改到向末家了。人家說要走近工人當中去,跟工人同甘共苦。

李嬸子做為食堂領導,還帶著後廚的兩位大姐來幫忙。

這下真成食堂了。一個大鐵鍋變成兩個。廚房裡原來的鍋還得再多蒸一鍋餅子,才夠吃!

累不累?累。

有沒有好處?

當然有。

兩個月之後,那兩隻小豬崽吃著方逐溪做出來的飼料長到了一百多斤的時候,向末的工作調動了。到畜牧站做副站長,兼任飼料科主任。

一下子就從售貨員變成領導了。

作者有話要說:明天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