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心中一凜,他知道知院這次違規提拔他,是希望他能夠把文化部的重擔挑起來,因此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多重。
而且趙駿也明說了。
這次違規提拔之後,未來十年他就在文化部乾下去,應該是直接做兩屆。
一來是熬資曆,像蘇渙他們這些資曆老的,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乾五年,然後繼續往上升遷,下一屆楊察楊告他們進政製院。而蘇渙、陳希亮這一批資曆老點的可以提拔進一級部門做主官,王安石李孝基等資曆差一點的去二級部門,再過十多年大抵就能進政製院。
至於他蘇渙,中間缺了五年,又這麼提拔,自然不可能再這麼往上升,在文化部熬熬資曆自然就是首選。
二來趙駿給他十年時間,就是要讓大宋風氣煥然一新。
如果十年都不能矯正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為下一代樹立好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那他這個文化部尚書也就彆做了,升遷自然也就彆想了。
所以在文化部,不僅是安排,同時也是考驗。
考驗蘇洵有沒有這個能力做到趙駿的要求。
關乎未來前途,讓蘇洵才剛感受到的升官喜悅,一下子蕩然無存,隻剩下一股壓力。
“嗯,坐吧。”
趙駿擺擺手。
“是。”
蘇洵又坐了下來。
“你們就是蘇軾、蘇轍兄弟吧。”
叮囑了蘇洵之後,趙駿的目光又看向了蘇軾二人。
“是,知院。”
蘇軾二人也連忙站起身。
“你們是從襄陽坐火車來的吧。”
“是的。”
“沿途一路,除了看到理科一道的運用,還看到了什麼?”
趙駿問。
蘇軾正在想該怎麼回答。
蘇轍是個老實孩子,老老實實道:“看到了沿途百姓,沿途風景。”
“百姓過得好嗎?”
“不算好,但也不算差。”
“那汴梁呢?”
“很繁華。”
“僅此而已嗎?”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跟沿途的百姓比呢?”
“還了太多。”
“是啊,好了太多。”
趙駿點點頭:“但相比以前,外麵的百姓隻會更糟糕。你們是不知道,十多年前,大宋很多地方的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甚至會餓死人。”
蘇家兄弟生於景佑年間,成長在大宋高速繁榮階段,類比的話,算是相當於後世八九十年代。
那個時期國家已經完成了農業革命,像以前的那種大饑荒已經不存在了。
所以他們感受不到餓肚子是什麼感覺。
但趙駿卻清楚。
因為他來時行走過天下,知道民間疾苦,也知道那個時候苛捐雜稅之重,加上各種剝削,天災人禍,百姓餓死人,是常有的事情。
就像他處理淮南賑災糧食一案的時候,殺了那麼多貪官,可卻無法挽回死的那麼多災民一樣。
而如今大宋蓬勃發展,同樣也存在新的農業革命,糧食產量大增,糧價低廉,稅收低廉,又有大量田地分發,朝廷還會招募工人搞大基建。
基本上隻要不是懶漢,不耕地,不出去做工,就不可能出現餓死的情況。
然而趙駿卻依舊不滿意,他看著二人繼續說道:“而跟從前比起來,現在天下的百姓至少衣食無憂。可我不會說百姓現在能吃飽飯就是好,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不知道。”
“因為我隻會說他們過得還不夠好,好的層次要不斷地往上提升,這才是為國為民。”
“原來如此。”
“所以汴梁現在的繁華,我卻並不覺得是大宋國家有多強盛,真正的強盛,是每一處都如汴梁,每一處都興旺發達,如此他們才是真正的好,你們現在明白了嗎?”
“知院誌向遠大,令人欽佩。”
蘇軾兄弟肅然起敬。
趙駿笑道:“這些事情,我本不該對你們說,你們又知道為何?”
“小子不懂。”
“我跟你們說這些,是因為你們是年輕人。”
“年輕人有何不同嗎?”
蘇轍問道。
“自然有不同之處,比如你們的智慧。”
“智慧?”
“不錯,你們伯父已經跟我說過了你們在火車上的想法,很好,從未接過過理科,卻能如此有構思,這說明你們很聰明。”
趙駿用欣賞的目光看向他們說道:“我最喜歡的,就是像你們這樣聰明的少年郎。”
“謝知院誇獎,我們兄弟二人隻是胡思亂想罷了,而且也提不出實際解決的辦法,實在不敢居功。”
蘇軾頗為老成且謙虛地說道。
“有很多人有想法,卻不敢去實現。而絕大多數人,連想法都沒有,隻是看到了,卻從未思考過它會有什麼變化,如此庸碌一生。”
趙駿搖搖頭道:“我希望的是大宋百姓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想法而敢於去實現,讓大宋成為一個最好的時代。但可惜現在還太遙遠,不過我堅信下一代的力量,一代會比一代好。”
兩個人都認真聽著。
“你們這些後輩晚生,就是大宋的未來。”
說完,趙駿又看向蘇軾二人道:“這個世界屬於你們,也屬於我們,但歸根結底,還是屬於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就應該迎難而上,用於實現自己的想法和夢想,你們說呢?”
“是。”
二人應聲。
“聽說你們對理科很感興趣?”
“是的。”
“那就放心大膽地去學吧。”
趙駿笑了起來道:“你蘇軾學理科,想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額”
蘇軾不明所以,就隻好說道:“遵知院教誨。”
“聽你伯父說,你很喜歡魯迅先生?希望能見他一麵?”
“是的。”
“這件事情我幫你問過先生了,先生喜歡遊山玩水,隱於世間,今天出發去了杭州,現在已經不在汴梁。”
趙駿說起謊來連眼睛都不眨。
蘇軾頓時失望道:“看來我的運氣不是很好。”
“不過先生在離彆之前,給我留下了一份手稿,是他打算發表的文章。”
趙駿點了點桌子上他之前看的那份文章說道:“這手稿明天就會發表在汴梁日報上,先生聽了你的事情,決定把這份手稿送給你,希望你彆辜負先生的期望。”
說完之後,趙駿又笑道:“拿去吧。”
“多謝知院,多謝先生。”
蘇軾又頓時激動起來,小碎步走上去,從趙駿桌子上把文章拿了起來。
然後一入眼,就看到了上麵一行字。
“遼國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南蠻,再則曰蠻子國.”
這份稿子。
正是經過趙駿改良之後的《少年中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