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揚帆,出海!(2 / 2)

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寶馬爭馳於禦路,金翠耀日,高樓大廈,羅綺飄香,驚起自行車鈴鐺無數。

也就是在這一年。

大宋國力又比往年強盛許多的時候,大宋皇帝趙禎,為了向全世界展示大宋的強盛,決定於慶曆十三年新年時期,舉行史無前例的大朝會。

這次他將邀請目前與大宋有所交集的多達六十餘個國家來到大宋,讓他們看到大宋的國力之興盛,實力之強悍。

為此在趙禎的示意下,外交部和禮部從年初開始,就選調人手,出使各國發出邀請。

從去年到今年三月,兩部籌備了達十餘支使節團,分彆出使。

最先出發的當然是出使西域的使節團。

李燾、孫友同、劉秉嚴等人於去年下半年出發,出使高昌與黑汗,最終幫助狄青順利拿下整個西域。

消息傳回來,振奮人心。

雖說這中間還是出了意外,讓李燾身死,然而不提李燾身後朝廷會有多麼大的獎賞,對他子孫後代與家人的幫助有多大。

光這名留青史,就足以讓許多求名之人欣然向往。

因而其餘使節團很多都興奮不已,他們都是自願報名,也都知道這一趟可能充滿危險。

不過危險也存在了機遇。

或者自己回來,加官進爵。或者死了回來,那也無所謂,讓子孫門蔭。

以往大宋數萬官員,科舉考試每年一百多名進士自然是含金量最高,但同樣對於廣大中下級官員來說,門蔭才是主要上升通道。

然而,如今大宋開放了更多的取士通道,製科、吏科、學科等等,門蔭取士的數量越來越少。

誰都知道,朝廷越來越偏袒製科、吏科和學科,也就是後世俗稱的公務員考試。製科可以理解為專業人才考公,吏科是臨時工考公,學科是大學畢業生考公。

聰明人已經能夠想到,以後大宋很有可能取消門蔭,自此科舉成為最高級彆考試,製科、吏科、學科則成為略差一級的考試。

並且大宋對學曆也愈發看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特彆是高等大學文憑,基本上考學科往往十拿九穩,甚至是考科舉都有額外加分。

因而門蔭隻會消失在曆史長河,除了對大宋有巨大的貢獻以外。

本身出使的隻是禮部和外交部下級官員,自己上升空間有限,子孫後代也不一定能考中,為了自己和子孫博個前程,那自然從者雲集。

其中禮部主客郎中譚文學,外交部禮賓郎中章有為二人則成為了出使中東的代表。

不要以為他們的官職很低。

事實上禮部是一級部門,禮部尚書正二品,兩個侍郎從二品。

然後下級部門就隻有祠祭、主客、膳部、儀製四司。

每司一名郎中,兩名員外郎,四名主事,分彆為正五品、從五品以及正六品。

外交部是二級部門,外交部尚書正三品,兩個侍郎從三品。

下級部門則有國政、涉外、禮賓、領事、法律、安全六司,同樣都是一名郎中,兩名員外郎,四名主事。

但級彆卻沒有降,也是正五品、從五品到正六品。

其中國政司主要研究國家對外政策,比如對遼政策就是暫時和平,實際敵對。

涉外司則是外交交涉,禮賓司是外交禮儀,領事司是負責對外駐紮,如在日本、越朝就有大宋領事館。

至於法律和安全就不用多說,研究其它國家的法律,以及涉外安全,特彆是安全司,表麵上是安全事務司,實際是調查它國內部情況。

所以不管是禮部還是外交部,郎中和員外郎都不是什麼低級官員,在本部內部已經屬於僅次於尚書和侍郎的高級管事。

而在整個大宋體製裡,也算是中級官員,承擔著禮儀以及外交事務。

譚文學和章有為是此次出行的主要人員,下麵自然還有幾名主事、案首、簽書、孔目、押司、勾當之類的六至九品隨從官員以及吏員。

三月上旬,一行人就帶著王命抵達了廣南東路的廣州。

正是晚春時節,廣州太陽火辣,溫度很高,讓人覺得有些悶熱。

然而當他們抵達廣州之後,看到的卻是一副比天氣還更加熱火朝天的景象。

宋代廣州城自然沒有後世那麼大,它的實際位置就在後世以越秀區區政府為中心,北至東風中路,西至人民北路,東至東濠湧高架路,南至康泰路。

總體來說跟後世的廣州城比起來,它隻是很小的一塊地方,甚至越秀山都在城北郊外,自趙佗開始,便是廣州最古老的城區。

可此刻的廣州城雖然城牆尚未被推倒,但城外卻已經開始大量修建高樓大廈。

珠江碼頭更是停了無數艘船隻,那些舟船有的是小帆船,有的卻遮天蔽日,如參天巨舟。

港口船來船往,至少有數千艘舟船之多,沿著廣州城外的碼頭連綿數裡。

無數的碼頭工人進進出出,不斷卸貨裝貨。碼頭內外人聲鼎沸,各種各樣的貨物穿梭如流,還有大量的官府人員在維持秩序。

這些人有海關,有衙門,有常平倉管,甚至還有本地廂軍。

譚文學等人是走水路過來,慶曆年間,朝廷多次疏浚靈渠,早已經成為主要貨運渠道。

船隊到了本地之後,因為已經是下午,也來不及參觀看看整個碼頭的全貌,船停下之後,一行數十人下了船隻。

“譚郎中,章郎中!”

“王漕司,蘇知州。”

他們下船後就派人通知了地方官府。

廣南東路轉運司以及廣州知州府很快就有人過來。

其中帶隊的是轉運使王罕,以及知州蘇緘。

王罕當年為潭州知州,後來政績不錯,多次升遷,如今已經是轉運使。

這蘇緘則是蘇頌的堂叔,但年齡卻和蘇頌差不多。

他曆史上在擔任英州知州的時候,曾經領兵協助廣州抗擊儂智高,把儂智高打退,後來任邕州知州,死於越南入侵。

不過此時大抵是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越南還敢入侵,也得問問在越南的大宋駐軍答不答應。

此刻二人親自前來迎接。

蘇緘還好,職位比譚文學他們還低一級,但王罕是正四品,按理來說,正常公務,派個副轉運使就差不多。

然而這可是朝廷出使的重任,且這次出去,還要調動廣州海軍,自然不能馬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