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這個戲要改(1 / 2)

沙陀王 海釣綠碼 7016 字 9個月前

女兒如此衝動,連壽王也見所未見。他雖然心裡也覺得這個戲有大問題,但卻不會像李九娘這麼衝動,而是微笑著看看鄭綮:“鄭相以為如何?”

鄭綮倒是覺得這個戲雖有不足,但問題不大。聽壽王問自己,當即笑著回答:“殿下,是否且容他們先收了賞錢,咱們再從長計較?”

壽王點了點頭,鄭綮把宋雄招來,吩咐他前去收錢。宋雄頗感奇怪,但相爺匪夷所思的做法本來就多,故也沒有多想,就去向葉厚生取收錢的陶盆。葉厚生怎敢令他去收錢?自然百般推辭,連說“不敢”。可是宋雄隻是瞪了他一眼,他也隻得交出了陶盆。

隻有那幫看客,眼見這麼一個大人物親自來收賞錢,感覺他不是來收費的,倒像是來劫道的。連忙傾其所有,交了“賞錢”,一個個離開棚子。等回到陽光下,回味起剛才的新戲,又覺得多交錢其實也不冤,這戲實在精彩。不停議論著離開。

眼看宋雄收完了賞錢,李九娘心中一動,向四娘使了個眼色。四娘當即上前問道:“今日賞錢多少?”

宋雄也知道她是王府郡主的貼身婢女,倒也不好怠慢,將陶盆給她看看:“兩三貫罷了。”

葉家人聽了這個驚人的數字,心中卻是喜憂參半。這一場新戲大獲豐收,當然令人欣喜。但是李九娘的頤指氣使,卻又讓他們忐忑不安。葉友孝正要上前分辨,卻被葉厚生輕輕拉住。

隻聽鄭綮說道:“如今閒人都已走了,臣想聽殿下高論。”

他並不忙於表明自己態度,一個是尊重殿下,一個是也怕若自己先說明態度,如果與殿下相左,未免尷尬。

壽王並不推辭,略一沉吟,便將葉家人叫來:“你這戲中,唱到杭城,你家有誰去過杭州?”

殿下的問題未免過於古怪,葉友孝連忙上前一躬說道:“稟殿下,小民們從不曾去過杭州。”

壽王看看葉友孝,哼了一聲:“也就是說,此戲通篇都是杜撰了。”

葉友孝頭有些大。這壽王怎麼了?我沒去過杭州,就不能唱戲中人物去杭州?奇哉怪也。再說僅憑這一點,就否定全戲,不就是掛一漏萬?難道我們葉家這麼長時間,都是白忙?

葉友孝悄悄看了一眼鄭綮,卻見他正仰著臉研究棚子的頂部結構,顯然不會仗義執言。

葉友孝忍耐不住,當即回答:“稟殿下,小的雖然沒去過杭州,但此戲,也就是一個戲說罷了,雖有杜撰之處……”

壽王猛然大聲說道:“我說你杜撰,你不肯服?”

葉友孝不敢再說。人家畢竟是連相爺都敬讓的壽王殿下,自己剛才已經拚死捍衛了《唐版梁祝》了,現在再與壽王爭吵,自己的穿越之旅也就彆走了。至於政治明星,再也休想。

壽王忽然笑了:“你這小廝,名叫什麼?”

葉厚生連忙插嘴:“草民稟告殿下,他名叫葉友孝。”

壽王看了葉厚生一眼,又轉向葉友孝:“葉友孝。哼,今日不與你說清道理,你怕是還覺得孤以勢壓人!”

葉厚生連忙鞠躬:“殿下,草民等決計不敢。”

壽王笑著看看鄭綮:“鄭相,你可發現這《梁祝》,有個最大的缺陷?”

葉友孝心中鄙薄:大王爺,您可歇著吧。這是經典大作,你居然說有缺陷?你是哪一門的劇作家,還是評論家?隻是自己不敢開口,且先任由殿下滿口胡說吧。

李九娘心中焦急。如果能舉手回答問題,她肯定是第一個舉手的,可是父王是在問鄭相,她雖然行事不羈,但也知道,此刻不是自己說話的時候,略有教養,都不該開口。

鄭綮哪裡會被壽王這一句話就逼出自己的觀點來,當即笑容可掬說道:“還請殿下賜教。”

那條凳坐的真是難受,而且連個憑幾也沒有,壽王能坐在上麵看完戲,已是殊為不易。此刻再也忍不住,就站起身起來,正要開口,忽然想起女兒剛才那句“要改戲”,便又向李九娘微笑道:“九兒說要改戲。那麼以你所見,該如何改?”

好啦,終於輪到自己了!

李九娘馬上福了一下說道:“父王,女兒最是不解,那梁山伯為何三年都不能識破女扮男裝?此處杜撰,真是貽笑大方!”

聽見李九娘的話,葉友孝心中暗笑:這就是戲劇衝突嘛。沒有它,怎麼吸引你們這幫看客的眼球?李九娘雖然是名伶,但畢竟是唐朝的名伶,她怎能理解真正的戲劇?本來還以為這些權貴、佳麗會有什麼高見,結果卻是這種意見?

葉友孝當然不會想到,李九娘看這出戲的時候引發了春心,不自覺將自己代入為梁山伯的戀人,哪知卻被醜女取代,最後還與梁山伯化蝶!她的高傲和女子對戀情的獨占心理,都決不允許這種情節、這種結局。

葉友孝當然不敢嘲笑李九娘,人家可是郡主。此時壽王的聲音響了:“能否識破女扮男裝,倒還不去說他。隻說這梁山伯!”

葉友孝心中一愣:梁山伯,沒招惹大王您吧?

壽王接下來一段話讓他瞠目結舌:“鄭相你看,戲中的梁祝相識不過三年吧?可這梁山伯竟為了區區三載私情,拋棄學業忘卻忠君大義,不顧父母養育他十多年的深恩,反哺之義更是無從提起!實屬忘恩負義之輩!我朝列祖列宗,皆以孝義治國,以仁愛撫民。梁山伯這等不孝無義之人,實乃行同狗彘,豈可閭裡傳唱?”

鄭綮聞言不由心中大喜:自己的奏疏雖有了題目,但是並未落筆。沒想到壽王有如此真知灼見,正可寫成自己奏疏的重要內容。當即笑著說道:“殿下識微知著,果然英明。”

葉友孝眼看《唐版梁祝》竟要胎死腹中,不由暗自焦慮。但是壽王所說,卻又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難道自己好容易去萬元域尋來的一個經典戲,在唐朝卻不能上演?心裡焦急不堪,卻不知如何辯駁。畢竟《梁祝》從當時社會環境來看,的確有離經叛道之嫌,隻是沒想到一個親王看過此戲之後,居然立刻發現它的軟肋所在。壽王的確認真看戲了,隻是你能不能彆那麼較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