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赫煊笑道:“你先去聯係理工科的老師吧,願意編教材的把名字報上來,我明天就到清華走一趟。咱們慢慢來,先編物理教材,以後再弄化學、地質、機械等科目。”
李書華立即行動,把周赫煊的想法一說,其他幾位物理老師全都同意。他們白天課程太多,根本抽不出時間來,編教材的活隻能晚上趕工。
隔天上午,周赫煊來到清華學堂,連梁啟超這些老朋友都來不及拜會,直接前往清華物理係。
一個不到30歲的英俊青年接待了他,此人正是清華物理係主任、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葉企孫西裝革履,梳著二八偏分發型,親自衝茶道:“周先生,久仰大名,想不到你會來我這裡做客。”
“有些唐突了,不事先打招呼就來。”周赫煊歉意道。
“哈哈,我這裡又不是官府衙門,哪需要事先通報。”葉企孫開玩笑說。
周赫煊隨即道明來意:“葉教授,是這樣的。鑒於中國物理教材,大多使用英文版本,教學不甚方便。所以我就想編一套符合中國實情的教本,北大能力不足,希望能與清華合作。”
“這是好事啊,”葉企孫喜道,但又為難地說,“實不相瞞,清華的物理老師隻有幾位,恐怕幫不上什麼大忙。”
清華物理係是去年成立的,師資力量奇缺。除了葉企孫這個物理係主任外,隻有一位教授(梅貽琦),兩位講師(趙忠堯、鄭衍芬)和一位助教(施汝為),比北大那邊還慘。北大物理係雖然隻剩下三個老師,但卻全是教授級彆。
周赫煊說:“不礙事的,人多力量大,隻要肯幫忙就好。而且我也不能讓大家白出力,編教材是有稿費的,希望孫教授能夠支持。”
“此事我當然支持,請周先生放心。”葉企孫滿口答應道。
葉企孫也是位神人,身為清華物理係創始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他不但精通物理,而且學貫中西,從小苦學天文曆法和四書五經,還拿到了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
在清華百年校史上,葉企孫和潘光旦、陳寅恪、梅貽琦並稱為四大哲人。
周赫煊這次在北大待了五天,幫著把北大出版部改為北大出版社,又參加了北大科研部的成立大會,最後牽頭清華、北大兩校合作成立“中國大學教材編撰小組。”
時間雖短,周赫煊卻覺得格外充實,比他在天津做報紙寫文章有意義得多。
這些工作都需要錢,周赫煊以個人名義,墊付了1000大洋給“教材編撰小組”,用於教授們的日常聯絡以及預支稿費。又捐了2000大洋給北大科研部,他們購置材料和進行試驗都需要花錢。
至於北大出版社,暫時不用周赫煊給錢。北大有自己的“學生銀行”,學生銀行裡的錢,足夠北大出版社前期開支。
等把事情全部搞定,周赫煊才有空去拜會北平的朋友,然後又跟章太炎一起去見大名鼎鼎的辜鴻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