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年8月10日,正午時分,在無邊的荒漠中,一支長長的馱馬隊伍緩緩地向前移動,沙塵滾滾,驕陽高照,使得周圍所有的景象都變得有些模糊而虛幻,讓人難以看清前方的道路。
馬兒喘著粗氣,不斷打著響鼻,腳步也異常沉重,明顯是不耐荒漠的惡劣環境。隻有那些數量眾多的駱駝仿佛對這一切早已習以為常,邁著堅實的步伐,緩慢而堅定地向前行進著,沙粒在腳下發出沙沙的聲音。
荒漠中的氣溫極高,讓人感到炙熱的氣息,人們流出的汗水很快就被蒸發掉了。馱隊中的人們都戴著寬大的帽子,並用綿軟的圍巾將麵龐完全遮護,以防止沙塵和陽光對他們的皮膚造成傷害。馱馬兩側除了載有大量的貨物,還攜帶了數量不少的風乾食物和水源,以備不時之需。
馱隊中間還有三十多輛馬車,全都堆滿了貨物,使得車輪駛過後,在荒漠上留下兩道深深轍印。
易卜拉欣·汗取出水壺,狠狠地往嘴裡灌了兩口,抬起頭來,微微眯著眼睛,看了看刺眼的日頭,嘴裡發出低低地咒罵聲。
是的,他此時有些後悔帶著人跟著這支駝隊前往印度,去麵見齊國駐印度地區的高級外交事務專員。
最多就像是在波斯一般,通過對當地的統治階層施加影響力,從而攥取政治利益和商業利益。
喀拉特汗國以前的都城是胡茲達爾,雖然地處汗國中心位置,但深處山嶺之中,交通不便,遂於二十年前,聽從齊國人的建議,將都城遷移至基達。
儘管易卜拉欣·汗一直身處閉塞內陸腹地,但也能從不同渠道獲悉一些外麵世界的消息和傳聞。
齊國跟印度又不接壤,人口又不具有壓倒性優勢,加上人種、宗教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他們怎麼可能會占領整個印度呢?
在狠狠地睡了一天一夜後,懷著審視的態度,他簡單遊覽了這座汗國都城。
易卜拉欣·汗對此非常失望,即使他代表納迪爾向齊國人允諾,在推翻薩法維王朝後,齊國人此前獲得的所有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將不會受到絲毫影響,甚至,還會給予他們更多利益。但齊國人仍舊沒有改變立場,堅定地支持薩法維王朝。
這個由俾路支人建立的汗國如今儼然已淪為齊國人的保護國,所有的內政、外交和軍事基本上都被齊國人所控製。據說,就連汗國繼承人的確立,也必須經得齊國人的認可和同意,方能“合法”地繼續統治這個國家。
無可奈何下,易卜拉欣·汗隻能與齊國人商討雙方合作事宜,期望能獲得他們財政援助和武器援助,以逐步發展壯大自身實力。
為了自己的兄長能獲得齊國人的支持,易卜拉欣·汗當即表示願意代表納迪爾,親自趕赴蘇拉特,與齊國高級官員會麵。
況且,往來通行的商人駝隊也為他們帶來了許多外麵世界的各種稀奇玩意和急需的糧食,多少也改善了他們的落後而又封閉的社會狀態。
更不要說,薩法維王朝的身後還站著一個強大的齊國,讓人不由心生忌憚。
所以,儘管後來有人向汗王建議,重視糧食生產,相應減少棉花栽種麵積,以此保證汗國的糧食自給,但整個汗國上下對此並不以為然,依舊聽從齊國人的農業指導,利用本地區豐富的日照環境,不斷擴大棉花的種植麵積。
數年前,齊國人聯合喀拉特汗國攻打坎大哈的吉爾紮伊人,定然在路過這片地區時,展示了強大的武力,並給予了他們應有的教訓。
儘管納迪爾幾乎占據了整個呼羅珊地區,並且還將阿富汗的赫拉特地區納入勢力範圍內,看著地盤是非常大,人口也算豐裕,加上還擁有五萬餘戰力強大的軍隊,妥妥的展現出一副王霸之基。
基達城的周邊還有豐富的銅、硫磺、大理石等礦產資源,喀拉特汗國王室、貴族,以及一些來自齊國的商人紛紛在該地投資開建礦場,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大肆采掘,然後運往蘇庫爾,或售於莫臥兒帝國,或經印度河駛至沿海港口,銷往海外。
在路途中,易卜拉欣·汗驚奇地發現,那些盤踞在沿途大大小小綠洲上的部落勢力,似乎都非常賣齊國人的麵子。他們不僅沒有任何留難行為,反而會為他們這支駝隊積極提供必要的食水補充,對商隊裡的齊國人更是極為客氣。
八年前,齊國人以摧枯拉朽般的方式迅速擊敗了肆虐整個波斯帝國的吉爾紮伊人,表現出超強的戰力,這讓所有的地方割據勢力無不噤若寒蟬,不敢輕易掠其鋒芒。
目前,納迪爾表明上看上去似乎勢頭發展非常良好,征服了周邊所有地方勢力和部族武裝,並將他們全都捏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軍事和利益共同體,然後據地自守,與薩法維王朝遙相對峙。
除了礦產外,喀拉特汗國還在齊國經濟顧問的指導下,在境內大麵積栽種棉花,以供本土日益增長的棉紡織原料需求。
你總不能說,就因為齊國曾兩度擊敗了莫臥兒帝國,還重挫了馬拉塔帝國,就實現了對印度的實際控製?
長途旅途是艱難的,也是異常乏味枯燥的,從坎大哈離開後,一路上向南,所經之處皆為漫漫黃沙和遍布碎礫的戈壁,暴烈的日頭,強勁的狂風,時不時卷起的飛沙走石,仿佛使得整個商隊都置身於地獄之中。
你既然都不能為大家帶來利益了,那些山頭林立的派係和各懷心思的部族武裝憑啥要繼續跟著混?
難道你憑你納迪爾豐神俊朗、魅力出眾?
所以,納迪爾非常迫切地想要獲得來自外部勢力的支持和幫助,以打破自身孤立無援的局麵。
更讓易卜拉欣·汗嫉妒的是,該城的商貿極為繁盛,不大的城區裡,大型的集市和批發市場就有七八處,商品也是種類繁多,吸引了無數的商人,交易規模更是極為驚人,比呼羅珊地區那種凋敝的商業氛圍相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建設,城市裡陸續建起一批由齊國人投資的糧食加工廠、罐頭廠、釀酒廠、硫黃提煉加工廠、磚瓦廠等現代工業,為這片閉塞而又古老的大地帶來了一種劃時代的文明。
八年前,隨著齊國-喀拉特汗國聯軍擊破坎大哈,驅逐了吉爾紮伊人勢力後,更是打通了俾路支地區和阿富汗地區之間的商貿流通渠道,更是促進了基達城的商貿繁榮,並為喀拉特汗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貿易稅收。
要是齊國人死保薩法維王朝,納迪爾哪裡還有一絲機會能席卷波斯,入主伊斯法罕,成就他的千秋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