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家人知自家事,作為納迪爾軍事集團中的核心人物,易卜拉欣·汗深知己方的最大弱點,那就是根基不深,且也未得民心,稍遇重挫,便會導致這個鬆散聚合的軍事集團分崩離析。
否則,就憑阿富汗地區彪悍的民風和桀驁不馴的性格,如何會這般討好齊國人?
夾在坎大哈波斯人和喀拉特汗國兩大勢力之間,而且地貧人瘠,哪有本錢敢跟齊國人相爭。
倘若沒有外部經濟的支持和對外持續掠奪的對象,勢必會缺少了相應的財力支持,納迪爾軍事集團也就會很快瓦解消散,無法再維持對呼羅珊地區的統治。
在這片地區,有齊國人的殖民領地,也有莫臥兒帝國、馬拉塔帝國、邁索爾王國、科欽王國等地區大國,若說齊國人憑借其強大的海上力量,控製了印度沿海部分領地,易卜拉欣·汗是認為有可能的。但要是說齊國人已完全掌控整個印度地區,他覺得是不太可能的。
在喀拉特汗國境內又走了一日,便抵達了汗國的都城基達(即巴基斯坦奎達市),一座位於河穀地帶的新興城市。
畢竟,以一隅之地來對抗整個薩法維帝國,不論是從財力上來說,還是從軍力上相較,納迪爾都沒有絕對把握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不過,棉花種植麵積增大了,勢必會大大擠壓國內糧食的生產空間。另外,整個俾路支地區氣候乾旱,蒸發量大,水源不足,也嚴重限製了喀拉特汗國的農業發展,造成他們常年缺糧。
也不知道,這些愚昧而又野蠻的俾路支人為何會對齊國這般恭順,甘願成為齊國人圈在圍欄內的一群“綿羊”。
齊國人的話語中國隱隱透出一絲警告,希望納迪爾勿要向帝國中央政府發起軍事進攻,試圖推翻薩法維王朝,否則,齊國屆時將會予以必要的乾預。
齊國人還幫著修建了一條通往蘇庫爾的簡易公路,與印度河形成水陸聯運,可直接通達沿海港口,極大地提升了汗國的商品流通速度。
這段艱難的行程雖然隻有短短兩百餘公裡,但仍舊走了半個多月,就在易卜拉欣·汗感到萬分絕望之時,整個駝隊終於進入了喀拉特汗國境內。
猶記得十幾年前,整個喀拉特汗國曾連續遭遇數年的嚴重旱災,農田裡幾乎顆粒無收。但在齊國的幫持下,從旁遮普地區調來海量的小麥和稻米,硬是讓汗國數十萬子民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饑荒。
十幾天前,易卜拉欣·汗在跟齊國駐坎大哈外交專使會談過程中,對方雖然就雙方合作事宜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也明確地重申了對波斯薩法維王朝既有的支持態度。
這固然有當地部落不加傷害往來商人的古老傳統,但最大的原因恐怕是被齊國人的武力所懾服了。
辛辛苦苦地種糧食,哪有種棉花這種經濟作物來錢多!
再者說了,臨近的旁遮普、信德等糧食產區皆在齊國勢力覆蓋範圍之內,想要多少糧食,儘管委托齊國商人運過來就是,何須擔心國內沒有糧食吃?
易卜拉欣·汗在齊國人的安排下,於基達城短暫停留了三天,以舒緩穿越荒漠後所經曆的艱辛和疲勞。
不過,借著齊國在印度地區構建的商業網絡,喀拉特汗國倒是能獲得充足的糧食供應,絲毫不擔心饑荒情況的發生。
整個印度次大陸人口億萬,物產豐裕,一直都被盛傳為“流淌著無數黃金和珠寶”的地方。
但是,納迪爾軍事集團是通過對領地及諸部族的武力威懾,然後極限壓榨百姓和商人從而獲取源源不斷的財力,再通過足餉厚賞籠絡軍隊,最後以武力壓服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才勉強維持住整個軍事集團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此次前往印度,除了想落實和敲定上述問題外,他還想對印度地區實地考察一番,看看是否如外界所宣揚的那般,齊國人真的是那麼強大,已經將這片廣闊而富饒的地區納入他們的實際控製範圍之內。
城市裡的人口不是很多,大概四五萬的樣子,比起馬什哈德差遠了。但整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卻要強出不少,非常整齊有序,想來是出自齊國人的手筆。
對於他們想跟齊國人接觸,並雙方展開深入合作的想法,齊國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讓他們派幾名代表前往蘇拉特進行一番詳細交流。
當然,在齊國的支持下,喀拉特汗國也獲得了快速而平穩的發展,統治的領土範圍也從六十多年前剛剛從莫臥兒帝國獨立出來了僅限於胡布河沿岸狹長一段,迅速擴張至整個俾路支地區,不但侵占了大量原屬於莫臥兒帝國的領土,還向西延伸至波斯薩法維帝國的錫斯坦邊界,成為該地區舉足輕重且非常有影響力的“大國”。
不過,對於這種毫無自主權力的傀儡汗國,易卜拉欣·汗是不怎麼瞧得上眼的,事事都要依從齊國人的吩咐,要想做出某些重大決定,還得要看齊國人的眼色,想想都是很憋屈的。
看得出來,這座城市深受齊國人影響,除了大量傳統的真神教建築外,還有不少東方古典式建築,那應該是齊國官員和商人的居所,或者齊國人的官方機構,給整個城市增添了幾分異域風格。
這樣一來,就必須不停發動戰爭,掠取更多的財富,以持續提振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並維係內部脆弱的聯盟,繼而才能鞏固自己統治。
按照齊國人的行程安排,他們從坎大哈出發後,將要穿過茫茫的荒漠戈壁,再翻越喀拉特汗國的崇山峻嶺,來到印度河畔,隨後坐船順流而下,抵達齊國的西州總督府所在地津門,在此稍事休整幾日後,便再次乘船,由海路進抵最終的目的地蘇拉特,與齊國高級官員會談。
想不到,這麼一個貧瘠落後的俾路支王國,就因為搭上了齊國人,使得他們整個汗國的麵貌都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這要是到了齊國人直接控製和管理的地盤,不知道又是一個什麼情形?
一時間,易卜拉欣·汗對接下來的行程充滿了期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