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齊國人在環印度洋地區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地區控製力,唯一能阻礙齊國全麵殖民印度的障礙,恐怕就是它龐大的人口數量。
在三天的參觀遊覽過程中,易卜拉欣·汗與一眾隨行人員都忍不住購買了大量的商品,準備在返程的時候,帶回呼羅珊,除了敬奉給納迪爾外,大部分都是置於家中各自享用。
沙州總督區經過數輪“展界擴地”,轄地範圍早已越過了津門城,麵積增加了十數倍不止,僅憑兩個營的沙州駐屯軍和一個團的齊印仆從兵,是根本守不過來那麼長的邊境線,特彆是晚上,大量信德人和俾路支人輕鬆地翻越邊界壕或者簡易柵欄,湧入沙州境內,讓人徒奈如何。
更讓他震驚的是,這麼一座巨大的城市,這麼多的人流,竟然絲毫沒有馬什哈德那般屎尿橫流、垃圾遍地的醃臢景象,也沒有無數的乞丐和難民紮堆於市井之中,一切都顯得是那麼的有秩序和有規劃。
再加之,莫臥兒帝國常年征戰,國內財政一直處於破產的邊緣,根本無力對蘇拉特進行持續地建設和維護,尤其是港口淤積越來越嚴重,常年又不得清理,使得進出航道變得擁擠和逼仄,稍有不慎,便會悲催地擱淺於港灣內,隻能花費一筆不菲的費用,請齊國的牽引船將其拖出。
在這個商品匱乏的年代,無論何種商品,何種物資,都能極大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
在蘇拉特港上岸後,易卜拉欣·汗看到這裡有不少齊國官員和商人,還駐紮了一支齊國軍隊,以為這裡也變成了齊國的殖民領地,不由大為震動。
這就是齊國人建設的城市!
當然,津門城也不全然都是這般光鮮亮麗,也有大片大片雜亂逼仄的貧民區。那裡居住著大量戰爭難民或者逃荒災民,主要是來自西北印度的信德人和喀拉特汗國的俾路支人,不堪忍受戰亂、官府盤剝、拉丁,或者糧食歉收破產了,總之是活不下去了,於是便跋山涉水湧入秩序安定、生活富足的津門討口飯。
而在印度的東海岸,齊國人同樣據有大大小小的殖民領地和貿易港口,再加上已被深度控製的孟加拉地區,這片廣袤而富饒的印度次大陸已完全被齊國勢力所包圍,並不斷向內陸腹地滲入。
因而,很多前來印度西海岸貿易的商船都會駛往津門或者上海,即使要來古吉拉特地區進行貿易,那也會駛向坎貝灣西側的海寧港(今印度古吉拉特邦包納加爾市)停靠。
若是印度大陸稍有不遂,或但有重大事件發生,齊國人也將由早期僅能實現“單麵打印”,變成了“全麵打印”,可以從任何地方、任何角度,發起對印度的所有地方勢力施以乾涉(攻擊)。
像齊國人這般,將大量湧入的外來之民,還要花費巨大代價遣送處境,那純粹是錢多了燒的!
或者,更狠一點,在難民湧入的時候,直接大開殺戒,看看誰還敢隨意偷渡入境?
雖然對齊國人的做法有些不太理解,但易卜拉欣·汗也不敢就此輕易斷言否定,人家經略印度數十年,想必已是積累了不少經驗,不堅決阻止印度難民的湧入,說不定另有深意。
馬其頓人也來了,不過在突入開伯爾山口後,在恒河流域遭遇了強大的摩揭陀王國,一時沒啃下來儘占印度,便又轉頭離開了。
不過呢,莫臥兒帝國中央政府卻因為各種原因,或者政府無止境的借貸,或者戰爭賠款,欠了齊國人大筆外債,早已將包括蘇拉特在內的整個古吉拉特省稅賦征收權抵給齊國人了。
印度本土人,隻能在這些外族入侵中不斷成為奴隸和俘虜,默默承受了兩千年,而未曾有過任何反抗。
況且,齊國大工業生產出來的商品,不僅質優,而且價格親民,自然是受到全世界消費者的喜愛。
津門的商品物資太豐富了,而且絕大多數的同類商品價格僅為呼羅珊地區的兩三成,使得眾人恨不得要將市麵上所有的東西全都打包帶回去。
要知道,印度大陸擁有億萬人口,而且宗教矛盾尖銳,文化衝突不斷,想要實現直接控製,那得花費多少人力物力!
但激進派卻對此嗤之以鼻,縱觀印度兩千多年曆史,那就是一次次被外族蹂躪的屈辱史。
至於遣送的目的地,無非就是兩個去處,要麼驅趕至喀拉特汗國,以充實這個親密藩屬的人口基數,要麼就裝船運往亟待開發且環境較為惡劣的海外殖民領地,為齊國的殖民建設事業添磚加瓦。
不過,即使蘇拉特的商業地位已不複往昔,但它仍舊是古吉拉特地區最為重要的貿易港口和商業中心。
嗬,齊國人還是過於心慈手軟,或者不太心黑手辣,要擱著在呼羅珊地區,要是能有這麼多的戰爭難民和災荒饑民湧入,那還不得儘挑青壯男子入伍為兵,擴大軍隊規模,然後進行持續不斷的征服和掠奪,剩下的全都宣布為奴隸,不論是種田耕地,還是放養牲畜,可都是一把好勞力。
緊接著,大夏王國的希臘人、中亞地區的塞種人、西亞的安息人、被匈奴人驅趕的月氏人,以及後麵的突厥人、蒙古人先後來到印度,建立起一個又一個外來統治政權。
因而,許多狂熱之輩叫囂,齊國應該對整個印度發動一次全麵的打擊,將莫臥兒帝國、馬拉塔帝國、邁索爾王國等印度諸多地方勢力一掃而空,然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殖民體係,徹底吞並這塊廣闊而富饒的大陸。
但是,普通人的情緒和思考常常隻在於近前或者說是短期,缺少宏觀思維,看不到太長遠的事物。但國家大戰略,通常要以五年十年,乃至數十年為計算單位,豈能熱血上湧,悍然就發動一場滅國吞並戰爭?
印度,雖然肥美多汁,但體量巨大,食之尚需時日,慢慢咀嚼,徐徐消化,方不至於撐壞了肚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