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來自東方的啟蒙(2 / 2)

但是,這麼一個極富希望的國家卻在與東方齊國的戰爭中,遭到了巨大的失敗。

那麼,齊國又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

1729年,因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默許,伏爾泰回到法國。在熱衷於商業投資的同時,獲得王室特許,準予他撰寫並出版那本《查理十二傳記》。

但不久之後,在未有片語隻字的警告下,王室特許狀被撤銷了,除了伏爾泰自己保有的一冊《查理十二傳記》外,其他所出版的書籍均遭到沒收。

因為,法國外交政策的改變,法國政府必須對查理的“受害者”、仍然在位的波蘭國王奧古斯都做出友善的行為。

但伏爾泰卻不顧禁令,扮裝移居到魯昂,秘密地指揮著印刷他的曆史傳記。

此舉,令法國政府大為惱怒,準備又將他投入巴士底獄。

在眾多貴族好友的勸說下,伏爾泰決定再次流亡國外。

而這次的避難目的地,他選擇了遠在萬裡之外的齊國——那個神秘而強大的東方霸主。

隨著16、17世紀耶穌會士不斷將神州華夏典籍傳入歐洲,以及近五十多年來,齊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在這個時期,部分歐洲學者掀起了崇拜東方的思潮。

“當發現歐洲湧現出的各種思潮多係溯源於東方的事實,無不震驚莫名。……耶穌會教友,群將東方經籍譯成西文,東方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學方得輸入歐洲。歐陸諸國於社會進步之理想,唯有依賴人性本善誌學說,才有實現之望,而此種信心,固曾自東方獲之。”

伏爾泰懷著幾分期待,幾分向往,在法國南部港口城市馬賽,登上了一艘齊國的機帆船,踏上前往漢洲的行程。

不同於以往,伏爾泰此次的行程路線並沒有延循傳統的東方航線,徑直沿著非洲西海岸一路南下,然後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

伏爾泰乘坐的機帆船在離開馬賽後,橫穿大半個地中海,駛抵埃及平遠港(今埃及塞得港),隨後乘坐火車,延蘇伊士鐵路,抵達蘇伊士港。

火車,工業文明的重要標誌,這讓伏爾泰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

鐵路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的交通方式實現了革命性的變革,它是齊國現代工業文明的最為突出的外在表現。

這是鋼鐵的力量,也是工業文明的力量,在古老而沒落的埃及的土地上,竟然高速行駛著一列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交通工具,讓伏爾泰感覺非常奇幻。

齊國人創造的“神跡”!

在隨後的行程中,伏爾泰見識了許多類似的“神跡”:鋼鐵建造的巨輪、規模巨大的填海工程、高聳入雲的建築物、可以千裡傳音的電報、以及遍地的工廠、冒著滾滾濃煙的煙囪、雄偉的跨河鐵橋……

來到漢洲後,他更是見證了一個最為文明、最為開放,也是最為自由的國家。

這裡沒有愚昧的宗教迷信,沒有腐朽的專製壓迫,更沒有無休止的學術檢查和言論限製。

你能想象嗎?

齊國竟然要求每一個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而且還是強製性的。那些年滿5-6歲的孩童將會在政府資助的學校裡學習八年時間,掌握基本的書寫、計算、地理、科學、曆史等諸多知識。

而他們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更是龐雜繁複,包羅萬象,而且許多專業知識還是當今世界上最尖端、最前沿的。

齊國雖然有皇帝,但並沒有君主專斷現象的出現。

他們儘管沒有自然神論,但卻對不同宗教抱以寬容態度,不偏激、不執著,似乎對宗教信仰表現出一種平和的態度。

這個國家沒有倡導所謂自然權利說,但他們信奉“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的平等原則,任何人在法律麵前,皆一視同仁。

齊國雖然不是英格蘭那種立憲君主製,皇帝依舊擁有極大的專製權力,但他們的政府架構中竟然完美實現了某種“權力製衡”,足以保證這個國家始終可以處於“開明君主”的統治下。

這一切,似乎都是伏爾泰為之追求和期待的理想之國。

自詡為歐洲文明典範的法國,若是跟齊國相比,簡直就是腐朽、沒落、迷信和專製的“糟糕國家”。

在法國,知識的成長和傳播,無時無刻地會遭到惰性、迷信、宗教迫害、檢查製度以及教會組織對於教育的控製和阻礙。

法國社會中仍有成千上萬的迷信殘留者,巴黎擠滿了各種幻術家,以及販賣各種權術與青春不老術的江湖騙子。

出身名門的貴婦聽到不吉利的占星術,會嚇得戰栗起來,或者相信如果一個貧婦點燃一根蠟燭,讓它漂浮在一個杯子裡,用來縱火焚燒塞納河上的一座橋,將可使一個被淹死的嬰兒重新複活。

孔蒂公爵夫人曾允諾勒魯神父,若是能為她找到點金術,她將付出一輛豪華馬車以為代價。

賽特伯爵說服路易十五,使他相信法國不景氣的財政,可以借助一秘術大量地製造鑽石與黃金而得以改善。

在歐洲,對言論與出版的檢查製度最為溫和寬鬆的國家是荷蘭和英格蘭,但對於議論國王的話題,仍將會遭到嚴厲的製止。

但在齊國,一些報紙和書刊,竟然可以指摘皇帝的過失,批評內閣政府的錯誤,嚴厲斥責貪汙和瀆職的地方官員。

雖然,對皇帝和內閣的報道,仍會受到相應的新聞審查,更是會被要求修改褻瀆和貶低皇帝及政府的措辭語言,但這卻是開了曆史先河,將君主和政府置於民眾的“監督”之下。

可以說,若法國以及整個歐洲大陸尚處於蒙昧而混沌的時代,那麼齊國就是一個極度文明和開放的新世界。

或許,歐洲的啟蒙,當始自東方。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