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明時期,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廢除胡惟庸之後,因為沒有宰相幫助自己處理政務,每天處理的奏折高達兩百多份,處理的國事四百多件,以至於老朱天天加班996,日日白加黑,根本忙不過來。
為此,老朱還抱怨寫了一首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猶擁被”。
沒奈何,老朱設立了殿閣大學士以為參政顧問,幫助自己處理繁雜的政務,這也成為大明內閣製度的雛形。
後來,內閣首輔逐漸成為了擁有實權的宰相,但它的權力是由皇帝所賦予的,又是由內閣製度決定的,在某種程度上又製約和規範君權。
齊國的中央權力機構設置,既不同於唐宋時期的君相並立、彼此製約的架構,也不同於前明時期君權獨大(當然,後期隨著內閣權力的增長,逐漸開始製約皇權)、相權勢弱的模式,而是有些四不像,或者說是各種權力製衡製度的糅合。
內閣總理的提名不在皇帝,而是由敕令院(立法機構)和元老院(由最早的登州元老院轉化而成,現目前主要為皇室成員、退職的政府高層官員、軍方退休將領,以及社會名望人士組成)選出來的,然後再由皇帝任命。
內閣總理獲得皇帝的認可和任命後,再行組建內閣政府,製定相關執政方針和路線,然後在規定的任期內,對整個帝國實施有效治理。
當然,若是敕令院和元老院選出來的某個內閣總理候選人不為皇帝所認可,皇帝是可以拒絕任命,並要求兩院重新選舉,直到有符合皇帝心意的人選被提交,最後才能順利組建內閣政府。
當年太祖皇帝為了避免後世子孫太過任性,任人唯親,肆意否決兩院的選舉結果,曾對皇帝的提名否決次數做了限製,最多隻能拒絕五次候選總理人選的提名,並將此規定載入帝國大誥憲章(即憲法)。
要不然,內閣總理遲遲不得任命,必然會造成中央政府停擺,讓帝國陷入巨大的政治危機當中。
若是第五次選出的總理人選依舊不為皇帝所喜,那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然後在內閣任期內,尋它的錯處,發布緊急敕令,解散或者勒令內閣辭職,任命一名臨時總理,組建臨時內閣政府。
不過,這樣的話,就完全打破了國家政權架構的政治平衡,會顯得皇帝有些不要臉了,也會得罪整個帝國官僚階層,多半會遭到國內眾多有識之士的激烈反對,從而動搖帝國的統治基礎。
齊國建國九十多年來,尚未發生這種掀桌子的事情,除了幾任皇帝“守規矩”、“講政治”外,還有就帝國的國勢始終處於上升期,使得政局較為穩定,皇權和相權也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不過,總得看來,皇帝的權力在帝國的政治架構中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遠不如前明時期那般具有較大的約束力,帝國權力的平衡,完全依賴於皇帝的自我約束。
萬一遇到那種“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的混不吝皇帝,絲毫不顧忌任何政治規矩,那必然會成為帝國最大的災難。
當然,齊國的內閣政府,乃至整個國家層麵,尚不至於為了帝國的千秋萬代而生出廢黜皇室的念頭。
但是,內閣對於約束皇權、控製皇權、削弱皇權的念頭,卻一直都是存在的。
昔年,太祖、太宗時期,尚處於建國初期,皇帝威權甚重,內閣政府隻有俯首聽命的份,自然不敢生出擴大內閣權力的想法。
待太祖和太宗兩任皇帝先後故去後,泰平帝繼位,由於性格溫和,處事明斷,願意放權於內閣,使得內閣政府獲得了不少主動權。
泰平十四年(1716年),秦國夷州鳳山慘案發生,皇帝陛下試圖要對秦國實施武力威脅,遭到內閣的一致反對,以政府不配合的態度終使泰平帝改變主意,轉而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齊秦危機。
這是齊國內閣政府首次以集體的力量迫使皇帝不得不做出妥協退讓,標誌著相權已經隱隱有了對抗皇權的能力。
就在內閣政府準備以“隨風潛入夜”的方式,慢慢侵蝕和約束皇權之際,帝國皇室突發變故,待機四十多年的太子意外殞命,迫使泰平帝不得不扶立僅為弱冠之齡的皇太孫為繼承人。
隨後,泰平帝駕崩,年輕的永隆帝繼位。
因為新君執政經驗欠缺,必須依賴泰平帝任命的幾位“托孤大臣”傾力輔佐,方能確保帝國政局的平穩運轉,這就使得整個帝國的權力中心不可避免地開始向內閣逐漸傾斜。
這讓內閣政府在驚喜之餘,也不免存了一絲非分之想。
我們齊國是否可以藉此從“君主立憲”模式轉變為“立憲君主”模式呢?
二者雖然意思相近,但詞序改變後,意義卻是不一樣的。
齊國目前的政治製度,類似於“君主立憲製”,是君主為主導製定基本憲法,憲法對內閣和敕令院、元老院的限製遠比皇權的限製要多。
而“立憲君主製”,則主要表示君主根據憲法的規定進行統治,憲法對君主的權力施加多種限製。
這個時期的英格蘭王國就是典型的“立憲君主製”,首先確立王在法下的傳統,即國王必須根據法律統治的原則。對君主的權力極儘限製個約束,議會和內閣在國家權力中處於主導地位。
而齊國的“君主立憲製”,皇帝是事實上的立法者,內閣也是向皇帝而非敕令院和元老院負責。皇帝不僅是行政首腦和憲法製定者,還是軍隊的統帥,人民和貴族的參政權也是來自皇帝“賜予”而非本身固有。
若是,趁著目前皇帝“年幼無知”,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內閣政府將部分屬於皇帝的權力攥取過來,逐步建立以內閣為主導的帝國權力架構,那是多麼美妙的事情。
屆時,皇帝陛下隻需充當帝國名義上的首腦,主持像皇家科學最高獎頒發這種禮儀性的活動,至於帝國大政的治理皆托付於內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