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切身利益(1 / 2)

1723年8月5日,長安(今澳洲圖文巴市)。

一輛精致的大型四輪馬車行駛在平整而寬闊的興盛大道上,隨著道路上熙攘的車流,一路前行,朝位於玄武區的齊國外交部而去。

馬車內,對坐著四人,兩人是聯省共和國駐齊國公使館外交秘書,另外兩人則分彆是公使莫裡斯·尼多姆本人和東印度公司董事、高級特派代表揚·凡·瑞貝克。

車廂裡的氣氛似乎有些凝重,兩位大人物都保持著沉默,使得對麵坐著的兩名年輕的外交秘書感到有些壓抑,為了緩解現場無形的緊張氣息,便各自側頭看著窗外的街景。

不得不承認,在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麵,齊國遠遠地走在了歐洲各國的前麵。這座恢弘而大氣的都城,就是他們眾多城市營建中最為耀眼的成就之一。

據說,在六十多年前,長安城所在的地方不過是一片荒蕪的山穀林地和大片大片的草甸,隻有幾處牧場寥寥分布在這一帶。可是,齊國人經過短短十餘年,硬是在這片蠻荒的大地上,建造了這座漂亮而嶄新的城市。

長安城參考借鑒了大陸北京城和南京城的布局,同時也利用此地的河流與起伏的山勢,對整個城市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布置,使長安城布局極其整齊,規製非常嚴密。城市裡以及郊區邊緣地帶還修建了大片的園林區和綠化帶,不僅美化城市,還為城市居民提供遊覽休閒的場所。

這座位於內陸一百多公裡的城市將人居和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風光景色極為優美,城市公園、湖泊、小河、水壩、充滿東方古韻的典雅建築,以及一座座極具震撼力的雄偉大廈。

馬車沿著寬闊的柏油馬路行駛,很快進入玄武區,遠遠地便看到一棟高達四十多米的大樓矗立在前方。大樓的頂上覆蓋著大片大片的紅色琉璃瓦,牆麵上刷著青灰色的牆漆。每層樓麵都大量使用玻璃,在太陽的照耀下,反射著炫目的光芒。想必大樓裡的房間也會異常明亮,無論是在裡麵辦公還是居住,都應該十分舒服。

那棟大樓是齊國的立法機構--敕令院,影響無數本土和海外殖民領地民眾的法令和規定,便是在這裡經過細致的討論和再三斟酌,被一一製定出來,然後經過皇帝陛下的宣召,成為正式的法律文本。

這棟大樓除了敕令院占據了幾個樓層外,內閣所屬的公共資產管理部、監察部,以及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對外政治和經濟研究社、全國殘疾福利促進社等幾個部門、團體也在這裡辦公,以充分利用這座規模巨大的辦公場地。

可能因為這裡屬於政務區的緣故,路上行人和車輛較為稀少,車夫便不由加快了馬車行進的速度,以期提前抵達目的地。柏油馬路非常寬闊,可以並行四輛大型馬車也毫不費力的樣子。路兩旁有標準排水暗溝,暗溝旁邊是一排排高大的行道樹。

經過敕令院大樓沒多遠,路的左前方出現了一個麵積頗大的湖泊。齊國人在城郊南側修建了一座水壩,將流經長安城區的涓涓小河--長興河(今澳洲圖文巴市高裡河)給攔在了城市中。這座湖泊的存在,不僅為整個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用水,還給城市平添了幾分湖光山色,給人一種“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的意境。

在湖泊的不遠處,便是齊國政府的內閣所在--長興閣,他們的內閣總理以及部分重要閣臣便在這棟傳統東方式建築裡辦公,為他們的皇帝陛下管理著這個巨大的國家。這座園林建築物的外圍,有一道灰白色的圍牆,擋住了所有好奇者的窺探。

不過,兩名使館秘書曾隨著公使拜會齊國內閣總理時,有幸領略了長興閣的景致。很難想象,這個強大國家的中樞所在,辦公環境竟然格外雅致,裡麵曲徑幽深,有池塘、有樹林、有亭台、有樓閣,更有那雕欄畫棟、粉牆黛瓦,充滿了“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

長興閣的占地麵積很大,房間也很多。除了內閣總理和幾位副總理辦公、休息、開會的地方外,還有保衛室、廚房間、資料室、醫療室、娛樂室、聯絡室、會議室、以及隨員、秘書們休息的地方。

馬車很快來到了齊國外交事務部。在與守門的憲兵確認身份證明文件之後,大使的馬車緩緩駛了進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