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四周,附近帆影重重,許多船隻拋錨停駐在港灣內,等待碼頭泊位的空出。兩座小島處相距不到四五百米,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岬灣,將洶湧的海浪擋在外麵。
島上有許多建築,也有許多人,在這般寒冷的天氣裡,仍舊在忙忙碌碌的,有搬運貨物的,有整理房屋的,也有處理魚獲的,遠處還有一些軍人似乎正在操演。
看來,這裡又是齊國人偷偷建立的秘密基地。根據航程和這裡的氣候,大概率還沒有離開歐洲。就是不知道,此處到底是哪裡?
“磨蹭什麼呢?……趕緊下船,勿要耽誤時間!”漢內斯·默頓正在打量著周圍的情景,耳邊傳來一聲嗬斥,隨即便被不耐的水手猛地推了一把。虛弱的身體,加上多日行船,腿腳早已軟綿,他立時踉蹌地撲倒在地。
隨行的丹尼斯·波爾連忙上前將他扶了起來,然後兩人相互攙著,朝舷梯走去。
碼頭上有數百名士兵,裹著厚重的灰色呢絨大衣,排成兩列,端著火槍,對著依次下船的俘虜,虎視眈眈。
“漢內斯,這些士兵好像不是東方麵孔。”丹尼斯·波爾一邊走著,一邊小聲地說道:“難道是齊國的雇傭軍?”
“他們是齊國的印度仆從兵。”漢內斯·默頓說道:“這些士兵都是齊國人從印度征召的土人,為他們征戰四方。“
“哦,一群類似德意誌雇傭兵的群體。”
“不,他們與德意誌雇傭兵完全不同。”漢內斯·默頓搖頭說道:“這些士兵完全是由齊國人控製的,屬於他們的……炮灰部隊。”
“你懂得可真多?”
“我也是與那些曾經去過東方的水手交談後,才得知這些事情的。”
“我們這是在哪裡?”
“應該在北方某處群島的位置。”
“北方?”
“是的,天氣這麼寒冷,隻能是在北方。……挪威、丹麥,或者瑞典。”
“……”
“我猜測,是瑞典。”
“為什麼?”
“北方的幾個國家,隻有瑞典跟我們英格蘭關係緊張,還發生過戰爭。”
“哦,上帝!那麼,在這場戰爭中,瑞典人是站在了齊國人那邊了?”
“……呃,或許是吧。”漢內斯·默頓搖了搖頭。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英格蘭能戰勝齊國嗎?”
“我不知道。不管這場戰爭最終誰能贏,我都希望它快點結束。”
——
12月22日,斯德哥摩爾。
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將手中的報告輕輕地放在桌案上,然後起身走到牆邊的一幅地圖前,沉默地看著波羅的海周邊形勢。
東邊的俄國雖然組織了一支三萬餘人的軍隊殺入高加索山區,與齊波聯軍在亞美尼亞地區交戰,但警惕的俄國人仍舊在維堡駐紮了一萬餘精銳的射擊軍,在彼得堡附近也有一八千餘近衛軍駐紮,以防他們瑞典王國趁機偷襲。
波羅的海南岸的波蘭、普魯士、漢諾威,以及薩克森等幾個國家仍舊在互相玩著軍事恐嚇的把戲,試圖以頻頻軍事調動來嚇阻對方不得輕舉妄動。
西邊的丹麥正在逐步恢複他們的海軍實力,似乎想徹底掌控厄勒海峽,以確保哥本哈根的絕對安全。他們甚至仍舊不放棄申索對斯堪尼亞地區(今瑞典南部)的主權,謀求再度將該地納入丹麥王國治下。
更讓人警惕的是,丹麥與英格蘭在八年前所簽訂的同盟條約依舊有效,並且還將西茨海爾斯港作為英格蘭海軍的軍事基地,常年駐有一支分艦隊。如今,更是借口打擊齊國海軍遠征艦隊的借口,英格蘭於該港派駐了數十艘戰艦。
為了預防丹麥和英格蘭突襲斯堪尼亞,卡爾十二世特地加強了赫爾辛堡和馬爾默兩地的防禦,並增派了更多的部隊入駐該地區,以震懾這兩個潛在的敵人。
1679年,瑞典與丹麥簽訂的《隆德和約》並不能保證兩國之間的和平。要知道,在那場斯堪尼亞戰爭中,丹麥辛辛苦苦打了三年,結果到頭來竟然一無所獲,所奪取的斯堪尼亞數個省又重新還給瑞典,這讓它始終耿耿於懷。
有這樣一句話:“在戰場上無法得到的,在談判桌上也無法得到。”但那場斯堪尼亞戰爭的結局卻似乎與這句話不符,因為瑞典在戰場上丟失的大量領地就是在談判桌上一一恢複的。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瑞典原本是會輸掉這場戰爭的,哈爾姆斯塔德、隆德、蘭斯克魯納等若乾次勝利,隻不過沒有使斯堪尼亞等省的局勢進一步惡化,而未能扭轉瑞典在海上和北德意誌的崩潰之勢。那一次能夠僥幸躲過一場劫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路易十四的慷慨和照顧,而不是依靠自己。下一次,瑞典恐怕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其實,在那個時候,瑞典根本無力繼續將戰爭打下去,經濟上債台高築,政治上也是腐敗低效,維持龐大的帝國更加力不從心。若是削減政府開支,改善財政狀況,勢必會削弱軍事實力;若是繼續保持這個環波羅的海帝國,財政就會更加入不敷出,難以支撐。
為此,瑞典試圖與丹麥進行關係緩和,雙方在秘密條款中提出了某種形式的諒解:即,在十年內,任何一方都要向對方告知與第三方簽訂的協議,且這種協議不應當針對對方。這一諒解能夠達成,需要感謝瑞典國務大臣約翰·於倫謝納的努力。隨後,卡爾十一世與丹麥王室的聯姻也是兩國關係轉好趨勢的體現。客觀來說,排除第三方勢力向波羅的海的滲透並保持兩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間的合作(此時的挪威屬於丹麥王國),對兩國都是有利的。
然而,1680年,於倫謝納去世後,瑞典的對外政策卻發生了轉變。在十幾年前的大北方戰爭,兩國又一次兵戎相見。
毋庸置疑,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瑞典王國在事實上已經衰落了。在軍事方麵,表現得最差的無疑是海軍。裝備落後尚且不論,在大北方戰爭中,瑞典竟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指揮官,連續數任艦隊司令都沒有海軍指揮經驗。這樣的海軍在麵對新近崛起的俄國海軍,艦隊也是每戰皆敗,間接導致瑞典的波羅的海東岸領地的全部失守。
驕傲的卡爾十二世對大北方戰爭的失敗,內心深處是充滿了屈辱和不甘。他需要複仇,需要帶領瑞典王國重新振作起來,需要恢複昔日波羅的海的霸主地位。
而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他需要一個機會,一個能徹底洗刷恥辱的機會。
“陛下,我們需要向英格蘭王國宣戰嗎?”國務大臣艾達·哈季亞利奇上前一步,輕聲問道。
“不,我們暫時不要向英格蘭宣戰。”卡爾十二世搖搖頭。
“陛下,英格蘭人在柯尼斯堡炮擊了我們的商船,並且還聯合丹麥海軍遊曳在厄勒海峽,威脅斯堪尼亞幾個省份。”
“英格蘭人派出戰艦隻是為了對付齊國人。我認為他們的行為,並不構成對我們沿海地區的威脅,更不會裹挾丹麥對我們發起登陸戰爭。”卡爾十二世微微一笑,“目前,英格蘭人應付齊國海軍的威脅,尚且自顧不暇,哪還有餘力對我們發動一場戰爭?在柯尼斯堡商船被襲事件,多半是齊國人故意引得英格蘭海軍攻擊我們的商船,就是想將我們徹底拉到他們一邊。”
“那陛下為何在國內發布戰爭動員令?”
“因為,我們確實要打一場新的戰爭。”卡爾十二世揮動右手,重重地砸在地圖上,那個位置赫然就是波羅的海東岸,“聽說,俄國人正在為陷入膠著的波斯戰爭是否增兵而猶豫不決。所以,我們不妨演一場戲給他們看看,以便他們的女沙皇和樞密大臣們可以下定決心,繼而步入這個陷阱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