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政府對移民的政策也很優容,不僅提供全程的移民運輸工具--一般是雇傭齊國的商船載運移民,而且還為每一名到來的移民分配四十畝土地(需要為政府無償服役三年)。在償還了政府的貸款後(一般是各種農具、牲畜或者興建的房屋),還能以每畝三塊錢的價格繼續購買更多的土地。對於政府撥給移民的土地,前五年完全免征各種賦稅,第六年至第十年減半收取。
不得不說,渤海國的移民政策還是蠻有吸引力的,對那些無地或少地的漢地佃農而言,可以獲取一份能傳諸於子孫後代的土地,無疑會激發他們的冒險精神。
什麼,渤海之地太過蠻荒和苦寒?
那又如何,總比手無一錢,家無片瓦,身無立錐之地的無依生活要多一絲期盼不是?
經人口普查(仿齊國模式,每十年定時清查國中人口數據),截止到1720年,渤海國治下已經有四十一萬三千餘眾--當然,還有一些隱藏在偏遠茂密山林中的部落尚未清理出來,在整個嶺北地區,妥妥的“大國”之列。
不過,這四十多萬的國民中,民族成分也較為複雜,有女真人、漢人、朝鮮人、日本人、喀爾喀蒙古人,還有當地眾多的達斡爾人、鄂溫克人、鄂倫春人和布裡亞特人等少數民族。
其中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最高的當屬女真人和漢人,前者乃是王室統治階層,後者則因為齊國和北明的影響和乾涉,掌控了渤海國絕大部分政府官員職位和技術崗位,同時也在國家經濟上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並與女真人長期通婚,彼此幾乎融為一體。
因為長期接受齊國和北明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整個渤海國各個方麵均受兩國深層次的影響。甚至還在齊國的默許下,渤海、東丹和北明三個國家還針對秦國簽訂了一份軍事互助同盟,相約彼此遭到秦國的攻擊後,都有義務展開軍事行動,向秦國發起反擊。
在這三國中,自然以實力最為強大、人口規模更多的北明為主導,在不觸碰齊國構建的遠東新秩序前提下,北明儼然成為整個外東北地區扛把子,充分享受一把“萬國來朝”的滿足感。
渤海國所占據的領土雖然極為廣闊,東起錫霍特-阿林山脈,西至葉尼塞河附近,南至黑龍江、大興安嶺、漠北一線,北抵勒拿河、安加拉河(東西橫向),麵積達數百萬平方公裡,但其轄下人口太少,絕大部分地盤根本無法實際掌控,隻是在齊國人描繪的地圖上,大致給他們圈出了這麼一片廣袤的國土。
在這種情勢下,渤海國近年來也沒太大的擴展欲望了。第三代國主瓜爾佳·僧格遂準備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要積極夯實內部基礎,大力開展國內建設,並加緊移民和鼓勵國民多多生仔,竭力消化目前掌控的領土。
尼瑪的,騎著馬跑上一兩天的時間,都見不到人煙,再擴張更多的領地,也沒人來填,反而白白消耗國力,這就顯得有些窮兵贖武了,可不是一位英明君主所該做的事。
誠然,齊國人也說了,若不趁著俄人無力戍守西部領土,加緊向西擴張延伸,爭取將國界線推到葉尼塞河,一旦對方積聚了足夠的實力,必將對渤海國構成嚴重的威脅。
但問題是,伱們齊國人對我們援助的物資並不足以支撐我們持續進行擴張,而且隨著越來越往西邊推進,補給線也是越來越遠,從黑龍江入海口到北海地區,距離超過三千公裡,就算以沿途諸多河流為運輸通道,但水陸不斷交替轉運,一趟下來最少也要花費兩個多月。更不要說,每年的十月至次年三月,萬裡冰封,河流上凍,還無法進行運輸,若是戰事吃緊,隻能依靠自身積存物資來勉強支撐。
所以,渤海國在持續擴張數十年後,便想緩口氣歇歇,整頓一番內政,發展一下凋敝落後的經濟。
要發展經濟,除了繼續朝齊國和北明討要物資援助外,那不得深挖自身潛力,將所擁有的各類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從外麵多換些銀錢和物資。
其實,渤海國所據的地盤裡,值錢的玩意還不少。據那些齊國地質勘探人員所給出的報告裡,就指出境內了數條河流中都富含寶貴的砂金,地底下也埋藏著豐富多樣的礦藏,山嶺裡還有無窮的貴重彩色裝飾石頭,至於漫山遍野的粗大巨木和林子裡各色珍貴毛皮野獸,那更是數不勝數。
然並卵,囿於糟糕的交通狀況,這些東西卻很難運出去。除了價值高、質量輕的皮毛和砂金,可以輾轉通過陸路和水路,賣給齊國和北明商人外,哦,還有往來漠北的秦國商人,從而換取大量的軍需物資和日常生活用品,而那些眾多的礦產和高大粗壯的巨木,隻能繼續沉睡在荒山野嶺中。
數年前,北明政府陸續投資一百五十多萬銀元,在鎮州(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修建了一條從鎮州城(今海參崴)至雙城(今雙城子)的鐵路,讓渤海國看了眼熱不已。
渤海國王僧格曾試探性地詢問齊國人,可否願意幫渤海也修一條鐵路,從而將其內陸腹地聯通至黑龍江或者鎮州。
齊國人隻是淡淡地反問了幾句,便讓渤海國熄了這個心思。
渤海國人口幾何?
財力幾多?
何能修築一條長達數千公裡的鐵路?
你渤海國,根本沒有這個實力搞這麼一個大工程!
你們也不瞧瞧,渤海國境內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那麼複雜,施工條件也是極為艱難,比如北海周圍地區的寬闊河流、沿途陡峭的山坡,嶺北(西伯利亞)東部的永久凍土層,還有一年四季的嚴寒酷暑,要克服這些問題,那鐵路造價可不低!
想想也是,四十多萬人口散布在廣袤的嶺北地區,就算能湊出錢來修一條鐵路,那也運不了多少人員和物資,投入產出比絕對嚴重失衡,僅每年的運營成本都能把你的國家財政給拖垮。
且等等吧,待我渤海國發展數十上百年,有了一定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再來考慮鐵路這般宏大工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