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齊國是我大清最大的苦主,更是我大清敗落的主要元凶!
那麼,齊國對渤海國的對外政策,影響力會有多大?
他們會不會阻止渤海國與我滿洲相交互助,彼此引為臂援?——
7月3日,傍晚,滿洲使團一行抵達梅河堡(今希洛克鎮),準備在此過夜休息。
這是一座位於河灣處的定居點,堡寨的南側蜿蜒流淌著一條小河,名字自然也被稱為梅河(今西伯利亞希洛克河)。
梅河堡規模不大,此前應該是當地部落的一個小聚居點,因為處於東西往來的交通要道上,遂被渤海地方政府納入直接管轄之下,並派駐了官員和士兵,管理此地及周邊地區的部落和民戶。
這裡隻有不到兩百戶人家,除了四五十戶是當地的費雅喀人外,大部分都是外來移民。其實從寨子裡的房屋類型,便能判斷出他們之間的明顯差異。
因為,那些外來移民的房屋大多比較規整,材料也以夯土和木料的混合,整體布局中有庭院,有耳房,也有雜物間和牲口棚,房前屋後還栽種著各種各樣的蔬菜,一副典型的中原農家模樣。
而當地費雅喀人居住的房屋是由用樺樹皮、樹枝、木板和皮子做的帳篷組成。靠著帳篷的牆邊安放著溫暖的大鋪板,鋪板靠爐灶的煙囪取暖;在帳篷中間,四根柱子之間有一高台,狗睡臥其上。
胤禛甚至還在帳篷中的大空地上看到了栓在柱子上的幾個月大的小熊仔,這似乎是主人捉來取樂尋開心的。頂棚下麵搭著幾根木杆,掛衣服和各種破爛東西,在帳篷入口的門兩邊是爐灶,上麵架著鍋,費雅喀人會用這口鍋為家人煮飯,也給狗煮飯。
每戶人家都有一個在河的附近用柱子高高架起的小貯藏庫,裡麵貯藏著魚、野果、菜根和動物油,以及少許的穀物,這些都是他們的主要食品。那些風乾的魚應該是他們費雅喀人最主要的食品了,就像歐洲人的麵包、中原人的米飯或麵餅一樣。
這種帳篷及其附屬的雜物間便是費雅喀人最主要的家當了,除此之外他們幾乎一無所有,看不到什麼大牲畜——主要是沒有圈養牲畜的經驗。
這些費雅喀人以狩獵為生,獵取皮毛和肉食,通過與本地的農人和遊走的商販,換取其他相應生活物資。
看得出來,這些費雅喀人對目前的生活非常滿足。在若乾年前,他們連生活所需的穀物和鹽巴都是非常緊俏,更彆提齊國和北明商人帶來的各種“神物”:蔗糖、煙絲、烈酒、餅乾、水果罐頭、魚肉罐頭等奢侈品了。近些年來,隨著嶺北地區的商貿往來日益頻繁,諸如此類的奢侈品在本地區便廣泛流行。不但他們這些沒見識過“先進文明”的費雅喀人喜歡,甚至就連更西邊的羅刹人都喜愛得緊,隻可惜這些東西囿於長途運輸,價格不菲,享用起來著實讓人肉疼。
胤禛一行人的到來,引發了堡寨中居民們的好奇心,不過,當那些部分來自秦國和朝鮮的移民獲悉他們是滿洲人時,立時表露出很不友好的姿態。甚至,不乏有人低低地發出咒罵聲,“狗韃子”,“建奴”、“偽清餘孽”等斥罵聲不絕於耳,讓一眾滿洲使團人員憤懣之餘,也感到幾分尷尬。
這都是幾十年前,他們的先輩侵入中原時造的孽呀!
好在那些費雅喀人比較樸實憨厚,對於胤禛主動攀談,了解當地民生民情,也都樂意應答,還非常好客地拿出魚乾和乾果來招待他們。
不過,他們所能提供的信息比較粗陋,或者說難以理解,比如他們在表達家裡的收成時隻能比劃自己的手指,然後自豪地又指了指家中存儲的糧食和毛皮,問及此地距離中京還有多少路程時,也無法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出來,而隻會用炭塊在木板上畫幾條杠杠,表示騎馬(鹿)、坐雪橇或劃船到某處需要在途中睡多少夜。
至於當地的風土人情、有何特產、天氣如何、還有什麼其他部族,則一臉茫然,或者他們心裡知道但無法用漢語詳細表述出來,這使得胤禛在攀談過後,也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
這些人,看著一個個雄壯無比,身手也很矯健,到了軍中絕對是一把好手,堪比我滿洲八旗巴牙喇。當年,我大清定鼎中原時,為了補充八旗缺額,就曾多次組織軍隊深入烏蘇裡江和黑龍江一帶,捕捉那裡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將他們編入滿洲八旗。那些人跟眼前的費雅喀人一樣,戰鬥力又強,不是很怕死,絕對是最好的士兵(炮灰)。但他們勇則勇矣,但文明水平和生產力水平實在是過於低下了。
不過,渤海國似乎正在努力歸化和馴服這些“野人”,堡寨裡有一所學堂,雖然胤禛沒有親身進去看看,但晚間下學時,就發現不少費雅喀孩童,跟著那些漢人、朝鮮人孩童一起從裡麵跑出來,還在街道上嬉戲打鬨。
據說,渤海國政府還在齊國顧問的指導下,以往來商隊為介者,建立了一套簡單的驛站通信係統,由各個屯殖點、軍事據點搜集當地的民生風情和部落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然後往傳遞至最近的城鎮,最後再一一彙集於王國的都城——中京,呈送給渤海王和內閣大臣們,以為施政依據。
隨行護衛使團的數十名渤海官兵也不怎麼阻止他們跟當地人交流攀談,似乎並不介意他們滿洲人以這種方式打探自己國家的虛實,眼神裡也對他們流露出一絲若有若無的輕視。
也是,他們自從數十年前渤海國建立起,便一直處於不斷擴張的狀態中,憑借犀利的火器和優勢的兵力規模,將羅刹人從黑龍江流域,一路趕到了葉尼塞河流域,占據了這片極為廣袤的領土。
可以說,渤海國在嶺北地區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在齊國和北明的扶持下,再多用些功夫,將治下的部落民族逐步清理出來,夯實國內的統治基礎,發展好經濟民生,並始終保持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那麼他們最終吃下這片麵積達數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也不是難事。大不了,就是多花些時間而已。十年二十年不夠,那就四十年五十年,在不被人打擾的情況下,渤海國自可慢慢消化占據的地盤,從而昂首屹立於大陸的北方。
可問題是,渤海國當真可以在不被人打擾的情況下,平穩而安定的發展下去嗎?
這些千百年來世代居住在嶺北密林中的費雅喀人,在天下滔滔大勢影響下,都無可避免地被卷入到風雲變幻的地區局勢當中,而渤海國雄踞北方,虎視中原,何能幸免?
當秦國擊敗準噶爾,征服西北邊地後,他們的目光必然會轉移到北方,那時,秦國怎麼會容忍北方之側出現這麼一個強大的國家。
“或許,在麵臨秦國這個共同的威脅下,我們滿洲當可與渤海相互攜手,建立某種程度上的軍事聯盟,以應未來變局。”胤禛暗自思量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