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原先的部落原住民,則成了“少數民族”,淪為先進“文明種族”的附庸,在高壓的武力威懾下,在高度繁榮的物質文明熏陶下,不得不順應“大勢”,被動地融入其中。
勃利這座城市,被無數人譽為黑龍江上最為璀璨的明珠,它為整個東丹國貢獻的財政和稅收超過八成以上。呃,可以這麼說,要是勃利城被敵人攻破,東丹國也就差不多被滅國了。
哦,對了,這裡還有一座造船廠,齊國、北明和東丹三家合資建立,能生產若乾型號的內河平底船和近海槳帆船,也能對包括蒸汽機帆船、內河小火輪、炮艇在內的各種船隻進行必要的維修和保養。齊國-北明聯合組建的黑龍江分艦隊的母港就設在勃利,除了拱衛保護這條黃金水道外,武力威懾秦國的意味不言而表。
未來的話,勃利城的發展隻會更好,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北明和齊國有意將雙(城子)鎮(州)鐵路最終延伸至勃利,從而加速兩地的貨物和人員周轉速度,同時也促進該地區的經濟融合。
這對勃利乃至東丹國的經濟發展而言,絕對是一針強心劑,更是一股強勁的助推力。鐵路可以拉來更多的人、更多的貨物、更多的技術,以及更多的資本,這是外東北大地上的百姓們早就熟知的事情。
前麵已經通車的鎮州、雙城子兩城,都獲得了飛速發展,勃利城作為兩江交彙點,貿易集散中心,若是再有一條鐵路通往鎮州港,理論上也將獲得快速發展,從而帶動整個東丹國的經濟和人口的增長。
“那幾艘船上拉的人準備運到哪兒去?”北雪6號副艇長、仁勇校尉(中尉)蘇祖傑站在碼頭上,扭頭看著三四艘平底船,載著一百多人和大量物資緩緩駛離碼頭,朝著南邊行去,不由好奇地問道。
“報告長官,東丹國準備在兩江交彙處的那座黑瞎子島上建立軍事據點,作為勃利城的外圍防禦支撐。”一名前來迎接的海軍士官回答道。
“喲,東丹國也開始未雨綢繆,準備積極應對秦國的威脅了。”蘇祖傑笑著說道。
黑瞎子島以地理位置來看,是勃利城的天然屏障和門戶,地勢險要,居烏蘇裡江口,控製黑龍江、烏蘇裡江主航道,是黑、烏兩江的咽喉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該島並非江中島嶼,而是一塊衝積而成的三角洲,地勢平坦,由數十個破碎小島和沙洲組成,三麵環水自成體係。此前,這裡不過是一片荒蕪的草甸和林地,還有大麵積的濕地,生長著柳樹、榆樹、楊樹、柞樹和牧草,江汊縱橫,水草豐盛,是各種野生動物和鳥類的棲息地,至今也未有人在那裡定居。
如今,東丹國獲悉秦國在黑龍江上遊的海蘭泡和雅克薩設立據點,移民屯殖,似乎有意加強該地區的實際控製力度,如渤海國一樣,也頓時緊張起來,破天荒地拿出大筆銀錢,在黑瞎子島設立屯殖據點,修建堡壘,以加強勃利城的外圍防禦。
彆看東丹和渤海兩國憑借先進的火器,將兵力不多的羅刹人攆得抱頭鼠竄,更是將無數的地方土著和部落原住民打得屁滾尿流,迫使他們走出山林,集村並寨,納為治下之民,不僅要繳納各種賦稅,還要服兵役,為王前驅,繼續征服新的領地和部落。但他們若是要對上秦國的話,就不夠看了。
無他,國力上的巨大差異!
自從火器時代來臨後,就讓士兵變得極為廉價。在過去,需要數年花費巨大代價才能培養一名精銳的士兵,但在火器時代,一個農人僅需要培訓幾個月,就能拉上戰場,成為一名合格的火槍兵。
秦國有多少人口?
約莫有億萬之眾!
你能想象嗎,隻要秦國能提供足夠多的火槍,他們就能輕鬆的組織一支超過十萬、數十萬規模的火器部隊,然後鋪天蓋地地湧來,將它的敵人淹滅。
數十年前,秦國剛剛統一神州大陸,因為常年的戰爭和清虜的暴虐統治,廣闊的遼東大地,人口規模尚不到二十萬,對於新生的渤海、東丹,以及北明鎮州,根本夠不上威脅,反而他們三國頻繁組織小股滲透部隊,深入遼東,招攬(強擄)當地居民,帶回各自境內,充實自身人口。
然而,隨著秦國境內局勢慢慢恢複平靜,依托其龐大的人口規模,不斷地移民實邊,建立諸多軍屯和民屯,興建大量堡壘城寨,不僅遏製了渤海、東丹和北明的侵襲,還將他們的軍力輻射至鬆花江、嫩江流域。
二十多年前,秦國更是在原阿勒楚喀堡(今哈爾濱阿城區)的基礎上,將其擴建為城,移民兩千戶,重新命名為鎮寧。
據說,目前這座鎮寧城已經有五萬餘居民,周邊堡寨林立,農田墾殖近百萬畝,已基本實現糧食自給,並能有效支撐秦軍進一步往北和西兩個方向穩步推進。
及至目前,秦國終於將其觸角延伸到了黑龍江,建海蘭泡和雅克薩兩寨,開始露出它那鋒利的獠牙,這如何不讓國小力弱的東丹為之驚懼。
大齊爸爸救命!
大明兄長幫我!
——
注:該段摘自《1630崛起南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