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國之道(2 / 2)

龍江造船廠(南京)、江南造船廠(上海)、黃埔造船廠(廣州)這三家大型的官辦造船廠,集大秦國內最為優秀的一批工匠,每年從官(軍)方和民間接到大量造船訂單,可以獨立建造出許多五六百噸級的艦船,除了改進性的傳統福船外,還有仿齊國的三桅帆船,也有仿歐式蓋倫船,有全帆裝船,也有非全帆裝船,更有適合沿海和內河航運的槳帆船。

說來也可笑,秦國人造船所需的大部分木料竟然都來自齊國安南總督領地,或者從北明鎮州地區走私而來。

截止到去年,秦國海軍估計擁有大小艦船一百五十多艘,雖然大部分都是一些噸位不大、配屬火炮數量較少、作戰性能也不高的中小型純木質風帆艦船,但如果對方依托海岸和港口炮台,進行一場近海防禦作戰的話,還是能對來襲的“敵國”艦隊造成一定的麻煩。

對此,齊國人在警惕之餘,也是深感驚訝。

秦國哪來這麼多錢,在養著一支規模龐大的陸軍同時,還想著要發展海軍!

作為一個典型的陸權國家,伱難道不該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向邊疆地區嗎?

你這麼積極發展海上力量,所圖何者?

說起來,秦國作為東方世界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還有重大的海外利益,發展海軍,衛護海疆,也是應有之舉,齊國人對此未免有些反應過度了。

也不想想,你們齊國人在大陸周圍一圈,布置了多少圍堵遏製勢力,從最北方的渤海,到東北地區的東丹和北明,再到東南沿海地區的琉球、呂宋,最後在南邊的安南,不是你們齊國的小弟,就是你們齊國的藩屬國,更有不少你們齊國的直接海外領地。

試問,麵對這般局麵,我大秦不該具有一絲海防危機意識嗎?

我大秦出海的商船,離開港口不到數百裡,就能時不時地遇到你們齊國巡視遊曳於海上的戰艦。

大陸沿海海域,仿若你家後花園一般,自由航行,隨意進出。

一旦翻臉,我是不是要據有一定的自保防禦能力?

不過,雙方這種既合作,又隱隱對抗的關係,充其量也就是一種“冷戰”模式。

一方認為,打一仗不僅傷了彼此間的“同胞”感情,而且在經濟上是極為不劃算的。另一方也忌憚於雙方實力之間的巨大差距,更是無力應對海陸兩個方向的威脅。

誠然,齊秦之間的貿易,大多以齊國入超(貿易逆差)的狀況存在,每年向秦國輸入大量金銀,顯得有些不對等。

不過,齊國將大量來自秦國的進口商品以轉口貿易的方式銷往印度、波斯、奧斯曼,以及歐洲等國家地區,往往會加價數倍,賺取的貿易利益不僅可以彌補了齊秦之間的貿易逆差,而且還大有賺頭,獲利頗豐。

更不要說,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極大促進了齊國的造船業、海上運輸業和金融保險業的發展,國內民眾從中受惠者甚多。

在這種背景下,李延良便擔心齊澤烜年輕氣盛、滿腦子建功立業的想法,會推動齊秦之間的戰爭爆發。

雖然,齊澤烜不是太孫,但明眼人都知道,一旦泰平帝故去,太子繼位,這位嫡皇長孫必然會被列為帝國的第一接班人。

倘若,齊秦戰爭的想法在他腦海中植下,難保他在將來執掌帝國時,不會貿然發動一場侵秦之戰。

“我就是想想。”齊澤烜笑著說道:“不過呢,齊秦之間是否能避免戰爭,怕是你我,甚至朝堂之上,都無法掌控的。時移世易,人心難測,說不定,在將來某個時期,因為一個小小的摩擦,或者一個小小的衝突,就將我們兩國卷入到戰爭當中,也未可知。”

正說著話,幾名店裡的活夥計端著大盤小碗,順著樓梯,噔噔噔地上來,滿臉熱情地將店裡的拿手好菜擺滿了一桌。

齊國富庶,眾所周知,而且今兒來的這位貴人看著更為雍容,有四五名齊國軍官陪同,還有一隊大秦士兵護持,身份應該不低。

剛才為了以示歉意,還為那些被驅趕到樓下的食客會了賬,手頭如此大方。

這要是將他侍候好了,少不了賞他們幾個大錢。

江南為大秦經濟重心所在,南京則為帝國都城,自是物華天寶,富甲一方。

隨著國內承平數十年,在經濟繁榮、食物種類豐富的江南地區,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百姓,開始貪圖口腹之欲,享受食物在舌尖上的跳躍,感受各種滋味在口腔翻滾的愉悅。

此乃人類本性,無論時間如何變遷,都難以改變。

玉盤珍饈是大秦人生活中的一大消遣享受,不僅要有感官上的具體體驗,還要嘗其美味,品其內涵。

美食之美在其形,選用盤碟碗筷的講究,刀工雕刻,色彩搭配是美食的第一層次。

美食之美在其味,調料搭配,火候大小,煎炸蒸煮燉,這一道道程序嚴格規範下來,形成的是美食第二個層次。

美食之美在養生,一些富貴的秦人對美食還有更高層次的要求,吃美食吃得腸胃舒服、身體調和,吃得人神情氣爽才是正理,這是美食的第三個層次。

齊澤烜一邊笑意吟吟地舉著筷子逐一品嘗桌上的美味佳肴,一邊聽嘴皮子利落的活計繪聲繪色地介紹,心情極是愉悅。

神州大陸,古韻千年,就連吃個飯,喝個酒,都能這般品味華夏文明,領略人文世情。

哪像我們大齊境內,儘管掌控了廣闊的海外殖民領地,使得餐桌上食材更多,物資更豐,但似乎就少了這麼幾分精細和講究。

“對了,延良。”飯過五味,喝一杯沁人的龍井,不僅消食,且能清爽口舌,齊澤烜捧著茶杯,見李延良就要下樓招呼夥計會賬,便好心地提醒一句,“你家夫人在杏和堂多半隻顧著診病救人,指不定又忘了吃飯。稍頃,你不妨讓店家給你打個包,帶些熱食過去。”

“多謝殿下掛念。”李延良聞言,立時露出感激的神情。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