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業管理》全本免費閱讀
第一節報社印刷廠生產過程管理
(一)報社印刷廠生產過程
印刷廠是從事印刷生產的企業。
對報紙印刷生產的基本要求是:儘量縮短生產周期、提高複製質量。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依賴於機械設備,依賴於印刷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報紙印刷業務在報業經營中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報紙印刷技術實現了從熱排鉛印到冷排膠印的改造。“冷排”技術用電子計算機取代了繁瑣的人工排字拚版等工序,因而使生產效率成倍提高。同時,與“冷排”技術相配套的膠印技術也極大地加快了報紙的印刷速度。
實現冷排膠印技術改造後的報社印刷廠生產過程的根本變革是:從“印”、“刷”並重到以“刷”為主。“印”指印版的製作,在現代化的報社裡,已采用了電腦直接製版技術,組版編輯可以把編排好的報紙版麵信息直接送到印刷廠的製版車間,在PS版上直接掃描製成可供上機印刷的印版。因此,“印”的環節是由編輯部門與印刷廠共同完成的,在印刷廠的生產過程中所占的比重已經不大了。“刷”指油墨的傳遞,是新聞信息物化為報紙產品的最後一個環節,在印刷廠的生產過程中現在已占有壓倒分量的比重。印刷廠的生產計劃管理、質量管理、生產成本管理等項管理現在主要是針對“刷”的過程而言的。
(二)報社印刷廠的生產計劃
報社印刷廠的生產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工藝流程。報紙的印刷生產過程分為製版、印刷、分裝三階段。工序的劃分及安排要考慮生產規模的大小和產品、工藝、設備的特點,報社印刷廠必須製定切實可行的生產計劃,保證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
不同的企業,生產規模不一樣,製定的生產計劃也有所不同。企業生產能力的計算是製定生產計劃的前提條件之一。企業的生產能力,就是企業在計算期內能夠生產一定品種和一定質量的產品的最大可能數據;對於印刷企業來說,就是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能夠製多少版、印刷多少被印物體、加工多少印刷物。對於具有製版、印刷和加工的全過程印刷廠來說,它的生產能力是在三個過程生產能力綜合平衡後確定的,一般以印刷車間的生產能力作為計算的主要依據。
企業的生產能力,在不同的生產條件下,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含義。通常有三種情況:
設計生產能力、查定生產能力、計劃生產能力。設計生產能力,是指企業設計任務書和技術設計文件規定的生產能力,一般以最大產量表示,它在編製長期計劃和對比分析時使用。查定生產能力,是指在企業設計資料不全和經過重大技術變革的情況下,在為了弄清企業生產能力進行調查工作後計算出來的生產能力。這項生產能力指標,經常以某時刻的設備狀況為依據,在編製長期計劃時使用。計劃生產能力,是指企業在編製年度計劃時確定的生產能力。這需要把計劃期內的設備增減變動情況考慮在內,並且要考慮到計劃期內各種技術措施對生產能力提高的效果。由於曆史原因,目前有相當一批報社的印刷企業沒有明確的設計生產能力。管理工作較好的印刷企業,對於本企業的生產能力做過較為仔細的查定核算。計劃生產能力是以設計生產能力或查定生產能力為前提的,是企業編製生產計劃的主要依據。
生產計劃是對單位時間內可以完成工作的質和量的預期。一般情況下,生產計劃按整期編製,如年度計劃、季度計劃、月計劃、周計劃等。年度計劃是生產經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按季、按月、按周安排生產的基礎。年度生產計劃的製定取決於兩方麵的因素:一是企業生產能力的大小;二是實際加工訂貨的數量與技術要求。通常,報社印刷廠的年度計劃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本報下達的報刊印刷任務;二是承接外單位的報刊印刷任務;三是非報刊類的印刷任務。本社下達的印刷任務是報社印刷部門必須優先考慮的生產任務,隻有在保證本社報刊印刷任務的前提下才能考慮另外兩項生產任務的安排。
實際生產計劃的製定要受多方麵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其中有一個企業生產能力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係問題。兩者之間關係可能出現以下三種情況:企業生產能力小於社會需要,企業生產能力等於社會需要,企業生產能力大於社會需要。第一種情況對企業來說是有利的,此時,企業應著重研究如何進一步挖掘生產潛力,充分發揮生產能力的問題。第三種情況也是常見的,此時企業的經營者工.作重點應放在仔細研究市場動向和訂貨者的技術要求上,根據市場的需求努力提高質量,改進服務,爭取獲得更多的印刷生產任務。第二種情況比較罕見,即便存在也是暫時的現象。
生產控製是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指的是各企業根據自身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計劃對生產過程中的各個方麵進行的有效控製。生產計劃製定出來以後,保證計劃的按時完成是一方麵,努力提高生產能力是另一方麵。在保證計劃按時完成方麵,主要工作有:確定勞動定額,合理分配人力,製定各工序協調銜接的規章製度,保障機器設備的正常運轉等。在努力提高生產能力方麵,主要工作有:加強和改善生產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有計劃地進行技術革新與技術改造,不斷提高工人的業務素質和技術能力,優化企業的管理水平等。
(三)印刷質量管理
報紙印刷質量是將報紙作為“製作印版、傳遞油墨”的生產工藝技術過程的產品來對待的報紙印刷品質量。報紙印刷質量主要體現在:易讀性。印刷完成的報紙必須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省時省力。一般情況下,讀者尤其是老年讀者在正常光源下能夠順暢地閱讀報紙的內容而不覺得眼累。真實性。報紙圖像的印刷效果能真正地體現出原作品的主題內涵,具有獨特的傳播表達功能,印刷精良的圖片,其直觀效果常常能勝過文字的表達描述效果,因此在印刷工程中必須特彆注意圖片的印刷質量,色彩要求符合自然的天然色調,防止失真。美觀性。印刷完成的報紙要使讀者從報紙的外觀上獲得美的享受,要求報麵乾淨,版心端正,雙色或多色套印準確,色調鮮亮,字跡清晰,標題圖文醒目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報紙印刷品質量要求及檢驗方法》(GB/T14705-93)對膠印方式印刷的報紙印刷品作了具體的質量要求(采用其他印刷方式印刷的報紙可參照使用)。從1990年6月1日起,報紙行業組織在全國開始進行報紙印刷質量的經常性評比工作。評比按墨色、圖片、題字、版麵四個方麵分組進行。墨色質量要求均勻、適度、各版基本一致,符合色標。圖片質量要求網點層次分明、清楚、無掉版絕網。報紙題字(一號字以上)質量要求墨色一致、無斷道、不變形.版麵質量要求平整、無沾臟,版心套得正,天頭地腳適當。凡圖片、文字嚴重模糊,有整版及展開後寬度滿10mm 的裙子、破洞,直徑滿20mm的油汙,局部未印上文字和未上齊版的報紙均為廢報。廢報不得出門。膠印報紙94分達標,傳真膠印報紙90分達標。從 1996年第一季度起,94分以上定為優質級,92分以上定為合格級。報紙評比的打分采用一種實用性的操作標準,國家報紙印刷品標準是一種更科學、更準確的判定報紙印刷質量的標準。國家標準中,最常用的判定指標是“密度”。密度過大,報紙上的文字.等“印紋”有堆墨現象;密度過小,閱讀費力。國家規定的密度要求是對紙張基色密度與印刷著色密度共同作用下的報麵印紋密度要求。隻要密度控製適當,就能保持全頁、全張墨色均勻,報紙的墨色質量就有了保證。
通過長期不懈地對報紙印刷質量的評比,各報社印刷廠都有一整套的質量保證體係與全麵質量管理製度。具體地說,基本上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重視技術改造。很多報紙都引進了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動化的裝備來保證每天出版大量報紙。從中央級報紙到縣級報紙,全行業百分之百地取消了鉛字作業,實現了計算機排版。二是加強報紙印刷過程中各工序的管理。有的質量問題不隻是印刷問題,還有密度過大或不夠的問題,此外,也有製版問題等。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報紙可以說是官方壟斷經營,報社也不必為發行量、經濟效益等問題犯愁,報道什麼,印刷質量怎麼樣,均屬次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都市報異軍突起。都市報除了滿足老百姓對信息量的需求外,在印刷質量上也很下了一番功夫。它們印刷精美,字跡清晰,圖文並茂,色澤濃淡相宜,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在報業市場上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到1996年底,全國冠以晚報、早報、晨報、時報、導報、都市報、服務報、信息報、證券報等名目的各類報紙超過600種。這些報紙的印刷質量大大增添了報紙的可讀性。各報社印刷廠都建立了相應的管理製度和基本要求。三是重視印刷技術工人的培訓。長期以來,報社印刷企業都是采用師傅帶徒弟的辦法,50年代還有定期考核定級的製度,到70年代基本上就沒有人管了。進入80年代,社會環境、思想意識、管理體製有了很大的變化,老的辦法行不通,新的辦法沒建立,多數報社印刷廠靠少數技術骨乾帶一批零時工,甚至農民工乾活,整體素質難以提高,技術尖子也很少出現。近年來,不少報社對印刷工人進行分批培訓、考核、重點培養,吸收有文化的工人,提高職工整體素質,印刷質量自然也就提高了。《湖北日報》、《四川日報》、《黑龍江日報》等報社印刷廠都取得了很好的經驗。加強對報紙的全麵質量管理,從根本上說,必須做好三項基礎工作:其一,確立質量目標;其二,製定全麵的質量規劃;其三,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係。具體措施有:充分發揮中層管理組織的職能作用,落實質量責任;嚴格執行質量檢驗製度;質量考核要獎優罰劣;維護保養好機電設備;提高全員素質,加強培訓工作。
第二節報社印刷廠生產成本管理